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9-24 浏览次数:1051次
肾血管性高血压疾病主要由于肾动脉狭窄所引发,该病早期发病较为隐蔽,缺乏典型临床特征,疾病进展迅速存在诸多危险因素[1]。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无法获得满意的预后疗效,而介入治疗是当前临床主要采用的手段。对84例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探讨采用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样本均通过肾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9±10.5)岁,平均病程(15.9±9.7)年,平均血肌酐水平(109.7±17.2)μmol/L,单侧肾动脉狭窄26例,双侧肾动脉狭窄16例;观察组男31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1±10.7)岁,平均病程(16.0±9.8)年,平均血肌酐水平(108.9±17.8) μmol/L,单侧肾动脉狭窄27例,双侧肾动脉狭窄15例。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开展前给予75 mg氯吡格雷,2次/d,连续应用5 d。通过动脉造影确定狭窄的具体部位与程度,在狭窄口处插入8F导引管,将硝酸甘油100 μg有效注入,选用导丝将狭窄部位有效开通,注入造影剂来观察病变情况。将血管球囊沿导丝有效置入,球囊长度20 mm,直径4~6 mm。观察组患者行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手术开展前的造影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选用盖丹特Palmaz支架,长度12~18 mm,直径5~7 mm,以8~10个大气压为工作气压。首先应用导丝将狭窄段进行扩通,再将支架有效置入狭窄处,注入造影剂观察支架的位置,确定无误后释放支架并将导引管退出。
1.3 疗效标准:依据患者的血压状况开展疗效判断[2]:①治愈:手术后患者的舒张压水平将至9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不需额外应用降压类药物。②有效:手术后应用降压类药物剂量显著减少;舒张压水平将至90 mm Hg以下。③无效:均未达到以上标准,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5.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2%,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血肌酐均值为(98.1±13.1)μmol/L,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均值为(104.2±13.8)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伴随介入治疗的不断成熟,当前临床针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已广泛应用介入手术来开展治疗[3]。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能够有效改善狭窄状况,但术后的再狭窄情况发生率较高。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开展应用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来治疗该疾病,均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中针对42 例患者开展了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并与42例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组患者血压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控制效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2.9%,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仅为76.2%,提示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效果更佳,治愈效果更确切。术后针对两组患者分别开展血肌酐的临床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的血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其短期内的肾功能改善效果并不显著,但长期预后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给予研究观察。综上所述,针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开展经皮肾动脉支架术能够显著改善其血压水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长期改善肾功能的效果并不明确,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来分析长期预后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刘 胜,孙建中.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分析 [J].山东医药,2013,53(22):62.
[2] Rundback JH,Sacks D,Kent KC,et a1.Guidelines fur the reporting of renal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in clinical trials[J]. Circulation,2002,106(12):1572.
[3] 杨 静,蒋 博,盖鲁粤,等.肾动脉狭窄支架术后长期疗效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2,4(6):552.
[收稿日期:2014-03-13 编校: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