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坚持循证预防应对心血管病流行的挑战近10年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进展与成就回顾

发表时间:2014-09-19  浏览次数:1073次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就c疾病防控理念的更新为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技术新设各的不断引进与迅速推广,显著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我国政府对于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大,为有效应对疾病流行新趋势提供了重要保障。概括地讲,在过去10年间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所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循证医学理念逐渐深人人心:过去10年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循证医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普及,基本完成了从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的转型,用以临床研究证据为基础的指南指导临床实践的理念已被广为接受.同时,我国学者还积极组织或参与大型随机化临床试验和临床预后研究,取得了很多本土化数据和研究证据,为制定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提供了依据。我国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创造了条件。

2指南性文件制定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为促进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近年来我国相关学术机构进一步加强指南性文件制定与推广工作。基于现有研究证据,我国高血压、血脂异常、心力衰竭、冠心病等指南相继更新,将最新临床研究证据与疾病防治理念呈献给广大临床医生,有力提高了`b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医疗行为的规范化。我国还加强了专家共识的制定I作。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等学术机构在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证据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汇集本领域知名专家的智慧,制定了数十部中国专家共识,对现有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形成了有益有效补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指导。围绕各项指南性文件所进行的宣教活动,强化了广大临床医生学习指南、遵循指南的意识,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到助推作用。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生的疾病防治知识得到不断更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日趋规范化。例如,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神经激素抑制药物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等均出现了显著改观。遵循指南原则、合理应用各项诊断与治疗技术,对于控制过度医疗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3国内外学术交流蓬勃开展:近10年来,我国各地学术活动蓬勃开展,始于1990年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开创了我国学术交流的先河,有力推动了国内外以及国内各地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且其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促进了心血管疾病防治新理念、新信息、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为缩小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问以及国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学术水平差距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跨学科交流逐渐增多。以各种学术会议为平台,我国各地广泛开展了`b内科与心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精神`b理科以及预防医学、运动医学、神经医学、医学哲学等专业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整体医学体系的进步。心血管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学者和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转化医学(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发展c为配合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进程,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学术机构陆续开展了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训与宣教工作,其中针对全科医师的丿b血管诊疗技术培训为其他临床学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心血管疾病防控模式逐渐转变:数十年来,终末期疾病的救治一直消耗着我国大部分医疗资源,重治疗、轻预防现象非常突出。面对心血管疾病流行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及时调整疾病管理模式,用新的理念应对新的挑战。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终末期防治向早期防治转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重视预防或矫治不良生活方式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在早期阶段阻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大中城市一直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重点,形成少数大都市大医院垄断医疗资源的状况,农村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3)从关注局部向关注全身转移。虽然冠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位于冠状动脉(冠脉),但后者只是全身动脉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全面关注全身动脉系统与患者的整体,才能更为有效地防治心血管疾病;(4)重视多种危险因素综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吸烟、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只有综合防治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心血管系统的整体危险水平。为达此目的,在过去的lO年间,我国各学术团体积极努力,围绕血脂异常防治、高mt压防治、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与干预、控烟、提倡体力运动、精神心理异常双心医学的干预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心血管疾病的“上游防控”理念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的恶化。

5.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白⒛世纪sO年代后期,欧美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者抓住时机,积极将以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以及阵发性室上性丿b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引进我国,并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内大力推广。近10年来,我心血管疾病的介人诊疗技术逐渐由早期的言目扩张阶段过渡到有序发展阶段。冠脉疾病的介人治疗技术日渐成熟,其适应证也从早期的简单病变逐渐拓展至更为严重、复杂的病变,且成功率逐渐提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一项成熟技术,在我国各地的多数三级医院已常规开展;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取得长足进步,有效改善了治疗效果;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也有进一步发展。结构性脏病的介人治疗同样取得可喜成就。心脏瓣膜疾病的经导管成形与置换治疗、房间隔与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均已在各地大中型中心医院广泛开展。只有规范化应用这些新技术、新疗法方能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今后应进一步提升对心血管治疗技术质量控制的管理水平,明确质控标准和制定标准专家的代表性,避免自说自话,不应将量化指标误定为质控指标。血运重建技术的使用也亟待进一步规范,例如在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注意避免不适当和不必要的使用支架;规范选择介人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更好保护患者利益和医疗安全。

6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法、直接经皮冠脉介人术(PCI)的推广和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体系的创建:⒛世纪⑽年代,静脉溶栓技术曾一度做为AMI紧急血运重建的惟一有效手段。及早开通梗死相关由L管、挽救濒死心肌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随着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更好的救治AMI提供了保障。1995年中国开始开展AMI救治直接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rcA)的“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从接诊患者到实施再灌注治疗的时间窗,显著改善了治疗效果与患者预后。此后10余年间,这一经验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目前直接PCI为ST抬高AMI的曾选干预。迄今为止,儿乎全部省市级中心医院均为AMI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近10年来,我国部分医院开始建立胸痛中,为提高缺血性脏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加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紧急救治进行了有益探索。

过去的10年,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有效应对疾病流行新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很多方面尚有待改进。首先,应积极推动各类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均衡发展。近年我国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迅猛,但其他分支学科(如预防与康复、女性心管疾病、心力衰竭等)的发展却明显滞后c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软实力仍然不足。面向全社会的服务体系(如慢性病管理系统、预防体系、康复体系等)仍未得到充分重视,从防到治再到病后康复随访的综合管理系统仍需建立健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紧急救治系统仍较落后,AMI患者紧急血运重建的时间尚有待进一步缩短。其次,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和实效研究亦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调查资料,在各种指南性文件以及心JnL管病防治策略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往往依赖于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数据。由于不同国家居民之问在种族、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生活和饮食习惯以及医疗经济学条件等诸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他国家的调查资料难以准确反映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应着力加强心血管疾病临床和药物的流行病学研究,为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奠定基础。我们还需努力推动以我国患者为基础的大型临床试验的组织与实施,不断积累本土化研究证据,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南性文件。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历史时期,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之下,高举公益、预防、规范和创新的旗帜,推动心血管医学回归人文、临床和基本功。坚守三个不变:患者利益至上的价值体系不变;上医治未病,预防为主,促进健康的目的不变;推动健康公平可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不变。积极促进三大变革,即从终末期救治转向上游预防;从单纯生物医学技术追求转向心理-生物-社会综合服务与关爱;从传统经验医学模式转向循证医学与价值医学模式。为推动心血管医学的科学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