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老年人玻璃体基底部的形态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1-09-02  浏览次数:586次

  作者:于朝华,王静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山东 济南 250033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玻璃体基底部的形态学特征,揭示其在基底部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55对(110只)眼库眼球,机械法分离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至周边部黏连区,吲哚美辛(ICG)标记其后缘,显示玻璃体基底部的形态。结果 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cPVD)终止于基底部后缘,鼻侧宽于颞侧;基底部后缘有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和视网膜撕裂。结论 老年人基底部形态受cPVD影响;cPVD及局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可造成视网膜撕裂。

  【关键词】 基底部;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造成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玻璃体基底部与周边部视网膜黏连牢固,随年龄增长玻璃体出现退行性改变,如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当眼球运动时脱离的玻璃体牵拉基底部视网膜,易造成裂孔形成;玻璃体手术器械对基底部的牵拉,会造成视网膜撕裂。以玻璃体牵引为主征的眼病都与玻璃体基底部有关,目前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方面,而对其形态学和病因学的认识较少。本研究运用机械分离的方法制备和展示玻璃体基底部形态,采用图像分析对玻璃体基底部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玻璃体基底部年龄相关性变化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5对(110只)眼库眼球,角膜已被取除用于角膜移植,剩余部分保存在4 ℃生理盐水中,并于收集当日制备成研究所用的标本。供者年龄51~92(平均64.67)岁;男性26例,女性29例。

  1.2 方法

  剪除虹膜、晶状体或人工晶体,切除中央部玻璃体,将眼杯内层残留的玻璃体皮质、视网膜和脉络膜一起从巩膜上剥离,由12点方位(根据直肌与斜肌位置关系定位),自前向后剪开。剪除标本后部,保留锯齿缘后约10 mm宽的组织,使标本充分展平成条带状。用镊子将玻璃体皮质从视网膜表面剥离,直至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紧密黏连处,即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对已发生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complete posterior vitrcous,cPVD)的眼球,无需再做分离,但需仔细确认原有的玻璃体后脱离已到达基底部后缘(图1)。操作要轻柔以免人为造成视网膜撕裂。掀起玻璃体皮质,暴露视网膜前表面,1 ml注射器将0.2~0.3 ml 0.5%吲哚美辛(Indocyanine green,ICG)(Akon,Inc.,Buffalo Grove,IL) 溶液喷涂在视网膜表面,留置10 min,再将被掀起的玻璃体皮质重新铺回视网膜表面。ICG则在玻璃体基底部后缘形成清晰的边界。至此,锯齿缘后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区域可清晰显示,其前界起自锯齿缘,后界止于ICG标记线。制备完成的标本,用TYR910黑白电视照相机( Bosch,德国)进行拍照。

  2 结 果

  2.1 玻璃体基底部的形态

  锯齿缘后玻璃体基底部为一条带状、环绕锯齿缘的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区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宽,鼻侧宽于颞侧。基底部后缘呈一条几乎与锯齿缘平行的曲线。由于玻璃体视网膜在基底部黏连紧密,分离后其后缘形成不规则的细小黏连,后缘较为粗糙。但伴有cPVD的标本,基底部后缘平滑整齐,仅在原发视网膜撕裂处出现ICG渗漏。

  2.2 cPVD

  15例,27只眼(24.54%),其中双眼12例(24只眼),单眼3例(3只眼)。年龄71~96(平均79.21)岁,男性6例(10只眼),女性9例(17只眼)。另外,有3例(6只眼),年龄51~66(平均58.05)岁,均为女性,颞侧为cPVD,鼻侧为部分性玻璃体后脱离,箭头所示为视网膜裂孔处。

  2.3 人工晶体眼

  8例,13只眼,年龄59~91(平均62.13)岁,男性4只眼,女性9只眼,已行晶状体摘除术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其中8只眼同时伴有cPVD,占人工晶体眼总数的61.54 %。

  2.4 局限性玻璃体视网膜黏连

  7只眼(6.36%),基底部后缘附近存在无法分离的局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

  2.5 视网膜撕裂

  3例,3只眼(2.72%),年龄80~89(平均83.77)岁,男性1只眼,女性2只眼,均存在cPVD。基底部后缘出现视网膜撕裂,ICG经撕裂处渗漏至视网膜下,裂孔均位于颞侧。

  2.6 视网膜囊样变性

  5例,10只眼(9.09%),均为男性,周边部视网膜可见视网膜囊样变性区。

  3 讨论

  玻璃体基底部〔1〕为玻璃体的胶原纤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睫状体平坦部的上皮细胞及相邻的锯齿缘视网膜形成了牢固黏连的环行条带区域。儿童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的分离通常会延伸至锯齿缘;而在成年人,周边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环”则阻止了玻璃体后脱离的进一步延伸,锯齿缘后玻璃体视网膜黏连的宽度可达到3.0 mm,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宽。研究证实〔2〕,锯齿缘后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在儿童期不存在,20岁以后才开始出现,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宽。

  本研究表明玻璃体基底部①鼻侧宽于颞侧:随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逐渐增宽,其鼻侧宽于颞侧。因为锯齿缘前玻璃体基底部颞侧宽(4.5 mm)于鼻侧(3 mm),而锯齿缘后玻璃体基底部颞侧窄、鼻侧宽的特点,正好补偿颞侧锯齿缘距角巩膜缘较远的解剖特点,使玻璃体基底部的后界线与眼前段结构保持近乎同轴圆的形态。②cPVD:在正常眼cPVD出现在70岁以后,表明cPVD是年龄相关性改变;但在人工晶体植入眼,cPVD提前出现(62.13岁)且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眼。因为人工晶体手术,造成血眼屏障破坏,影响玻璃体的营养代谢,加速了玻璃体变性和后脱离的发生。③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和视网膜撕裂:眼球运动会引起玻璃体的移动,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处产生牵拉。当发生cPVD或局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时,较强的外力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部位不断产生牵拉,可造成视网膜撕裂的形成。由于颞侧发生cPVD的几率最高(58%),因此,发生在基底部附近的视网膜撕裂最常见于颞侧〔3〕。④视网膜囊样变性:周边部视网膜囊样变性与基底部玻璃体视网膜黏连的形成无关,视网膜囊样变性范围可很广泛,但很少发生玻璃体视网膜黏连。

  【参考文献】

  1 李风鸣,李子良,胡铮,等.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7.

  2 Wang J,McLeod D,Henson D,et al.Age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basal retinovitreous adhesion〔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3;44(5):1793800.

  3 Wilkinson CP.Phakic retinal detachments in the elderly〔J〕.Retina,1999;15(3):220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