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临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1-07-21  浏览次数:511次

  作者:王大萍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院五官科,贵州 兴义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滤过过畅、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是患者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通过治疗50例患者均痊愈,同时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原因、临床症状,采取相应有效处理措施,临床疗效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治疗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常会引起角膜病变、周边虹膜前后粘连、黄斑病变、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后果,影响视力功能。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4月~2009年4月五官科收治的50例(65眼)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20例(25眼),女30例(40眼),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6.7±10.3)岁,闭角型青光眼23例(30眼),开角型青光眼17例(23眼),继发性青光眼10例(12眼)。临床分度:浅Ⅰ度(18例):周边虹膜和角膜内皮有接触;浅Ⅱ度(20例):虹膜与角膜内皮贴在一起;浅Ⅲ度(12例):晶状体、前囊、虹膜与角膜内皮贴在一起。

  1.2 治疗方法:保守治疗(30例):首先阿托品滴眼液散瞳,结膜下滴定类固醇类药物,根据滤过强度,用梭形棉垫包扎上睑部,注意力度,过大造成角膜变性浑浊。治疗5 d后,如果无效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治疗(20例):为加速前房形成,在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分别行巩膜瓣加固术、结膜瓣加固术,术后抗生素消炎治疗。

  1.3 评价标准:生活质量评价标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由患者自己填写或由患者口述,家属代理方式,对患者治疗前后眼压恢复、精神状态、睡眠情况、疼痛、视力恢复、家庭及社会的理解程度、日常生活状态、对治疗态度、面部表情等项目进行评价[1]。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分析:滤过过畅15例,占30%;虹膜睫状体炎12例,占24%;结膜瓣渗漏11例,占22%;脉络膜脱离12例,占24%。

  2.2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临床治疗情况:30例保守治疗患者29例痊愈,1例无明显改善,转手术治疗后治愈;20例手术治疗患者均全部治愈。

  2.3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术前生活质量评分(40.2±15.6)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0.3±18.5)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临床眼科不可逆性的常见疾病,临床上常采用眼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浅前房是其一种早期并发症,若治疗不当,常会导致眼部一些严重的病理性病变,如角膜水肿、前后粘连、白内障、滤泡消失等。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手术、患者自身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患者发病原因总结如下:其主要与滤过过畅、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方面有关。其中滤过过畅比例相对较高,其可能主要是由于小梁切除术过程中切除面积过大,巩膜瓣损伤或巩膜瓣风格过松,减少了房水排出的阻力;虹膜睫状体炎是由于术中一些机械性刺激虹膜使之发生炎性反应,影响了前房的形成;结膜瓣渗漏原因主要是:①术中操作不规范使得球结膜破裂;②结膜瓣变薄或结膜瓣术后缝合时不严密,形成渗漏;脉络膜脱离由于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导致房水进入,也可同时并发睫状体水肿和炎性反应[2-3]。通过对患者浅前房发生原因的详细分析,采取相应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表明,30例保守治疗患者29例痊愈,1例无明显改善,转手术治疗后治愈;20例手术治疗患者均全部治愈。综上所述,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形成原因、临床症状,采取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熊茂传,邓宏塬.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6,28(10):767.

  [2] 边德换.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09,25(180):91.

  [3] 尹丽婷,郝英姿.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22例原因和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