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3-03  浏览次数:542次

  作者:张红松,张莉

  【摘要】 目的:探讨各类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的机制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162例(170眼)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进行观察,Ⅰ级膜70眼采用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联合散瞳治疗,Ⅱ级膜60眼采用5-FU联合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及散瞳,Ⅲ~Ⅳ级膜40眼,采用Nd:YAG激光治疗。 结果:随访3~12mo,所有病例瞳孔膜完全吸收,无1例复发。 结论:瞳孔纤维膜的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的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人工晶状体前膜尽早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 瞳孔膜

  0引言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随着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逐渐引起重视,它会影响患者视力的恢复和提高。早期发现及合理治疗,对视力的恢复意义重大。现将我院1994/2005年162例(170眼)人工晶状体前膜的治疗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1994/2005年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瞳孔膜形成162例(170眼),其中男95眼,女75眼,年龄32~80岁,老年性白内障70眼,外伤性白内障5眼,并发性白内障15眼,单纯伴有糖尿病者40眼,伴风湿/类风湿病者15眼,伴有葡萄膜炎者25眼。术后1~7d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视力0.1~0.6,术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瞳孔膜的形成依据杨方耀[1]分级法,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程度分为5级:0级 即人工晶状体表面无膜形成;Ⅰ级 为人工晶状体前膜占据瞳孔区1/4面积;Ⅱ级 为前膜占据瞳孔区1/2面积;Ⅲ级 为前膜占据瞳孔区3/4面积;Ⅳ级 为瞳孔区被前膜覆盖。本组Ⅰ级膜70眼,Ⅱ级膜60眼,Ⅲ~Ⅳ级膜40眼。

  1.2方法 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d起每天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严密观察角膜、房水、虹膜与瞳孔的情况,发现Ⅰ级膜形成即用3g/L乳酸环丙沙星滴眼液、复方托品酰胺滴眼,确保瞳孔处于活动状态,同时用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1次/d。Ⅱ级膜一旦发生时局部滴药同Ⅰ级膜,此外用5-FU注射液4mg加地塞米松2.5mg球结膜下注射2次/wk,最多不超过3次。如Ⅲ~Ⅳ级膜发生,则充分散瞳,表面麻醉,使用美国科以人公司生产的7970型Nd:YAG激光机,焦点调整为零位,采用单脉冲击射,能量1.3~5.0mJ,将红色He-Ne双瞄准光准确聚焦于人工晶状体前膜或略前,选择张力最大的部位或者前膜最薄弱处,沿瞳孔缘范围环形依次射击,由小能量开始,到刚好能击穿前膜为止。人工晶状体前膜大部分被切开时漂浮于前房,此时可聚集于游离膜片,击碎之。术后10g/L百利特滴眼1次/2h,散瞳2次/d。

  2结果

  本组病例经以上治疗,Ⅰ级膜一般治疗1~5d完全吸收,Ⅱ级膜大多3~5d内消退,5~8d完全吸收,Ⅲ~Ⅳ级膜40眼,35眼行1~2次激光,3~7d内膜消退,5眼激光后2d有新生膜状物形成,再次激光综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或5-FU药物治疗,10d膜消退。

  3讨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瞳孔膜形成的影响因素较多,确切的病因也不十分清楚。国内外文献已有较多报道,发生率国外学者统计为4%~12%。目前人工晶状体前膜成因一般认为是多因素参与介导的结果,与人工晶状体刺激和机体免疫反应及手术后血—房水屏障破坏等因素有关[2,3]。人工晶状体无论何种材料制造,对于眼球本身来说都是一种异物,由于界面游离能不同,PMMA型人工晶状体比硅胶水凝胶晶状体吸附细胞多,人工晶状体作为一种异物存留于前房中,眼内组织为了适应人工晶状体异物性刺激,在人工晶状体表面出现一系列细胞反应,人工晶状体表面吸附现象,加上术中血—房水屏障受损,术后房水中的蛋白质浓度显著增高,房水中细胞成分增多,它们沉积于人工晶状体表面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Nishi认为晶状体上皮细胞对纤维蛋白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Wedrich等[4]发现术后发生纤维蛋白渗出的危险因素有青光眼、葡萄膜炎、玻璃体切割和硅油的应用,假性剥脱综合征、糖尿病和虹膜手术。粘弹剂的质量和人工晶状体的工艺和材料对瞳孔膜的形成也有影响[5]。本组资料显示,糖尿病、青光眼、葡萄膜炎、风湿/类风湿者多伴有人工晶状体前膜。

  Ⅰ级膜较薄经用皮质类固醇及散瞳很快能吸收消退,而对于Ⅱ级膜,本组应用5-FU合并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局部使用散瞳剂较好地控制纤维膜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在7d吸收,无1例复发。Ⅲ~Ⅳ级膜我们采取Nd:YAG激光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激光治疗的目的在于直接击碎纤维膜,同时也去除了膜形成的支架,并解除了膜与瞳孔的粘连。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眼药水和短效散瞳剂治疗。其作用包括:减轻激光治疗前、后的炎症反应,促进纤维膜的吸收,激光治疗后形成的膜碎片的吸收,散大瞳孔,减轻瞳孔粘连,恢复瞳孔功能,治疗激光后可能形成的并发症,以及进而防止膜再形成。本组行Nd:YAG激光治疗,1次/d,最多5次,无1例复发。总之,人工晶状体前膜早期发现,适宜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杨方耀.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前膜形成.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237

  2杨方耀.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晶状体表面细胞反应及前膜形成的研究近况.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45

  3王正华,张晓琳.II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疗效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4;4(3):521-523

  4 Wedrich A, menepace R, Muhibauer-Ries E. The u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een activator for intracameral fibrinolysis followmg cataract surgerg. J Intern Ophthalmol ,1995;18;277-280

  5施玉英,张淑芬,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94;30(6):411-41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