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体表心电图测定P波离散度不可行
发表时间:2014-08-22 浏览次数:932次
Dilaveris等提出P波离散度(P have dispersion,Pd)可以做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一个新指标,他以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的P波最大时程和最小时程之差作为Pd。心房肌复极不一致,即Pd确实是存在的,但应用体表心电图来测定Pd,认为各导联的P波间期是反映其所在部位心房肌的除极时间,这一观点却是错误的。 P波形成的原理: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肌除极所产生的综合立体除极向量环首先分别同时投影在水平面和额面,形成水平面和额面除极向量环,这两个除极向量环再分别投影到体表心电图某一导联后形成P波,即二次投影理论(图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只有一个立体的心房综合除极向量环,心房整体除极时间并不因记录导联不同而不同,不同导联P波时程不同,完全是由于心房立体除极向量环在各导联投影的多少不同所致:心房除极向量在某导联轴上投影大,P波时程长;反之则短。P波时程并不代表各导联所对应局部心房肌的除极,这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波形可在某些导联反映出来的机制是不同的。此外,准确测定P波间期并不容易,它受心电图纸速、干扰、增益、心率、呼吸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且有时其起点和终点不易识别,因此,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Pd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 P波时程增大代表心房除极时间延长,提示可能存在房内阻滞或房间阻滞,可以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发作的指标。P波时程增大和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的Pd两者发生的原理不同。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的P波时程之差做为Pd这一方法学缺乏可行性,不建议再根据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的P波时程之差所计算的Pd作为预测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Ozcan Ozdemir. P-wave durations as a predictor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 2004 (2)[2] Polychronis E. Dilaveris,Elias J. Gialafos,Skevos K. Sideris,Artemis M. Theopistou,George K. Andrikopoulos,Michael Kyriakidis,John E. Gialafos,Pavlos K. Toutouzas. Simple electro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oxysmal idiopathic atrial fibrillation[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 199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