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0-10-26 浏览次数:449次
作者:李安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河池医院眼科,广西河池547000)
【摘要】 目的 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白内障48例(53眼)患者,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患者术后视力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3天、1周、1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39眼(73.58%)、43眼(81.13%)、46眼(86.79%),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水肿、前房少量积血、葡萄膜炎,无处理或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无虹膜损伤、晶状体偏离或继发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术后视力恢复快,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晶体植入,眼内
白内障是引起患者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时可致盲,目前尚无疗效确切的药物,通过手术摘除病变晶状体是主要治疗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经过多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已日趋完善,成为白内障手术的主要外科手段之一,并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及扶贫复明项目。笔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48例,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53眼)为2005年3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男26例(28眼),女22例(25眼),年龄(63.2±12.7)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3例(48眼),外伤性白内障3例(3眼),糖尿病白内障2例(2眼)。核硬度分级(LOCS核分级法)[1]:Ⅰ级4眼,Ⅱ级11眼,Ⅲ级17眼,Ⅳ~Ⅴ级21眼。术前视力为光感~0.2。所有患者经检查无手术禁忌证,手术眼均为初次接受手术。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小切口手术。沿角膜缘切开球结膜,做10~2点位之间以穹窿为基底的“L”形结膜瓣,距离角膜约1.0~1.5mm处行巩膜隧道外切口,宽约6mm,以隧道刀向前板层分离巩膜形成隧道,内切口至透明角膜内约1.5mm。以3.2mm穿刺刀于切口中央刺入前房,注入黏弹剂,用截囊针做开灌式截囊,充分水分离后扩大内切口,注入黏弹剂于晶体核后方,使晶体核上方翘起。轻轻旋转体核使其至前房,用晶状体圈匙轻压切口后唇,以晶状体定位钩钩住核赤道部将晶状体核缓慢旋出。注吸皮质后,往前房内注入黏弹剂,植入人工晶体,置换黏弹剂及清除残存皮质,恢复前房,巩膜切口不缝合或缝合1~2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术眼敷料包扎,术后2日开放给予滴眼药。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本组48例(53眼)中,术后3天、1周、1个月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39眼、43眼、46眼,分别占73.58%、81.13%、86.79%。术后1个月,有2例视力在0.3以下,其中1例为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另1例为视神经萎缩;视力0.3~0.5共5例,其中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老龄黄斑病变,1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53眼小切口术前、后视力情况,见表1。表1 53眼小切口术前、后视力情况(略)
2.2 手术并发症
无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病例,外切口均于1周内被结膜上皮覆盖。角膜内皮水肿7眼,占13.21%,术后2~10天内恢复。术后第2天有3例发生葡萄膜炎,经扩瞳、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2天消退。术中及术后1天前房少量积血5眼,占9.43%,均于术后1~4天内完全吸收。术后瞳孔形状均呈圆形或近圆形。均无后囊破裂或悬韧带断裂病例。
3 结论
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复明术后疗效的主要原因,小切口和无缝合是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理想措施[1]。由于白内障无确切的药物进行内科治疗,因此绝大部分患者只能采取外科手术,其手术方法经历了囊内摘除、囊外摘除、超声乳化手术等过程,传统囊外白内障摘除术角膜缘切口较大,常需较多缝线,容易引起角膜曲率改变而导致严重散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切口小、无缝线、术后恢复快,可显著减少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发生率[2],是一种疗效明确的理想手术方式,但因费用高、设备昂贵及技术要求更为精细等而限制其临床推广应用,特别在基层医院及发病率较高贫困落后地区,往往无法进行,与我国当前国情极不适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同样具有“微核”手术特点,在6mm的小切口完成白内障囊外摘除,且无需术后缝合或多数只缝合1针即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无需特殊设备等优点,多数专家认为其可取得与超声乳化术显著减少角膜散光的相同临床疗效。国内易湘龙等[3]比较了超声乳化与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两种术式效果及术后生存治疗无统计学差异,而且非超声乳化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沈妹等[4]对白内障手术患者750例的临床分析亦得到相同的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术后视力差异无显著性。以上均说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式在我国基层医院及贫困地区推广的重要意义。
本组4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天、1周、1个月进行裸眼或矫正视力检查,结果1个月后视力≥0.5者46例,占86.79%,其中0.8以上者14例,占26.42%,手术均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分析认为除了掌握熟练的手术技巧外,也与术中充分利用黏弹剂及巩膜切口的处理密切有关。通过在晶体核后方注入适量的黏弹剂,可在晶状体和后囊膜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稳定的操作空间,同时黏弹剂的软垫作用减少了晶状体圈匙对后囊膜的干扰[5],防止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发生。文献报道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6.8%[6],本组无后囊膜发生病例,分析原因是术中合理巧妙应用黏弹剂。48例患者中绝大数术后不做切口缝合,有少数患者由于晶状体核较大,切口开至8~10mm,为安全起见术后我们适当做1~2针缝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了角膜曲率的改变,降低角膜散光的发生。为了便于体核顺利娩出,本术式常需要做相对外切口较大的内切口,本组有2例术中发生切口少量渗血进入前房,可能与做内切口时的操作有关。有文献[7]认为扩刀口向两侧切开时,如果刀口出现倾斜或偏向,可能导致内切口两端后移,从而增加巩膜及虹膜睫状体损伤、出血的概率。
从手术后的近期效果来看,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可以取得与超声乳化手术相近的效果,同样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术后散光小等优点,加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许多地区尚不能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因此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作为患者复明的重要手段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惠延年.眼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2]杨西强,侯习武,王红民,等.小瞳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探讨[J].眼外伤眼职业病杂志,2005,27(12):931-932.
[3]易湘龙,李丽,陈雪艺,等.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临床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1):1030-1032.
[4]沈妹,孔令娜,张学华.超声乳化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效果比较[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96-1597.
[5]郭翠玲,赵仲平,欧波.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并发症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6):726-727.
[6]Hui Y, Shuai KD, Kong L, et al. Complication in small incision non-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topical anesthesia [J]. J Clinical Ophthalmology,2004,12(6):497-498.
[7]Bourne RR, Minassian DC, Dart JK, et al. Effect of cataract surgery on the corneal endothelium:modern phacoe muliffication compared with extyacapsular cataract surgery [J]. Ophthalmology,2004,111(5):679-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