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镜加遮盖法测成年人隐斜视
发表时间:2010-10-21 浏览次数:461次
作者:韩玉岷,1江海林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中心,1医改办,南通226001
【摘要】 目的:了解成年人隐斜视度数。方法:应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100名成年人进行了33cm和>5m的隐斜视测量。结果:91例被检者有近距离外隐斜;近视眼的外隐斜度数较正视眼大;近视眼戴镜后隐斜度减少。结论:少数人外隐斜度数可达50△,对这类人应注意随访有无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生。
【关键词】 隐斜视;三棱镜加遮盖法;成年人
关于成年人的隐斜视,已有不少文献[1]做过叙述,然而未见有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的报道。笔者于2004年11月~2005年11月间对100名成年人用三棱镜加遮盖法进行检查,并用同视机检查了双眼视功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受检者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19~57岁,平均27.5岁。近视57例,正视眼43例。符合条件:(1)裸眼或矫正视力≥1.0;(2)眼前后节无异常;(3)无显斜;(4)反应敏捷,能配合检查。
1.2 方法 应用三棱镜加遮盖法对被检者行33cm及>5m隐斜度的测定,有屈光不正者分别测戴镜与不戴镜的隐斜度;用长春产的TSJ-Ⅳ型A同视机测被检者的双眼单视三级功能;所有数据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或成组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成年人裸眼33cm与5m隐斜度比较 见表1。测得100例成年人33cm(不戴镜)隐斜度0△~-50△,平均-12.43△;5m(不戴镜)隐斜度0△~-20△,平均-1.26△。
2.2 近视眼裸眼与戴镜33cm、5m隐斜度比较 57例近视眼裸眼33cm、5m隐斜度分别为(-15.30±8.30)△、(-2.04±5.22)△,57例戴镜33cm、5m隐斜度分别为(-12.42±7.75)、(-1.84±5.02)△,近视眼裸眼33cm隐斜度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眼度5m隐斜度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正视眼与近视眼裸眼33cm隐斜度比较 近视者裸眼33cm平均隐斜-15.30△,正视者33cm平均隐斜-8.6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2.4 双眼单视三级功能 同视机查出100名正常人融合范围0°~29°,平均10.64°;其中测得52人辐辏0°~26°,平均6.63°;52人分开度0°~10°,平均4°;100人均具有三级功能(立体视觉)。
3 讨 论
本研究100例成年人中有9例33cm及5m均未测出隐斜,为正位眼;另外91例成年人中测出的均为外隐斜,无一例内隐斜;91例中仅有13例有远距离(5m)外隐斜。换言之,大部分人有近距离的外隐斜,这与各家报道一致,一般认为,看近隐斜度不应大于-9△[1],本文查出正视眼平均看近为-8.63△。许多学者认为未矫正的近视眼常产生外隐斜[2],本文中近视眼裸眼平均看近为-15.30△,戴矫正眼镜后平均看近为-12.42△,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⑴近视眼的外隐斜度数较正视眼(平均-8.63△)大;⑵戴眼镜后的隐斜度减少。有报道[2]戴矫正镜片后,近视眼需要的调节与正视眼相近,产生了相应的调节性集合,因此减少了外隐斜。另外本研究中少数人的外隐斜度数很大,甚至达50△,超过一些显斜患者,然而其双眼视功能正常,平时亦无斜视出现。笔者认为对这类人应注意随访有无间歇性外斜的发生。同视机检查100例成年人均具有三级功能(立体视觉)。由于某些原因,只有52例检查了辐辏和分开度数,辐辏为0°~26°,平均6.63°;分开0°~10°,平均4°,前者低于1963年赫雨时报道的25°~30°,后者与之相同。由于检查的例数偏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 Von Gradefe法与马氏杆法测量隐斜的比较研究[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5,9:43-47.
[2] 于志强,王晓瑛,薛 枫,等. Von Caraefe法测定近视青少年隐斜视[J]. 眼科新进展,2001,21(4):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