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7-08 浏览次数:467次
作者:陈惠英,徐学东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眼科,江阴 214400)
【摘要】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感染途径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5眼,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眼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术前行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4例,联合人工晶状体摘除4例,术后行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1例。细菌培养结果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头状葡萄球菌1例,阴性2例。5例随访期末均达到感染前最佳矫正视力,最高达1.0。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注药是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感染性眼内炎;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除术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对视力影响极大,处理不当常导致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玻璃体切除术的开展,疗效明显改善。本文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收治了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感染性眼内炎5例5眼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5例5眼,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54~76岁,平均61.4岁;老年性白内障3例,并发性白内障1例,糖尿病性白内障1例;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2例;合并糖尿病及高度近视1例,三叉神经阻断术后知觉减退1例,上睑皮脂腺囊肿1例,白内障术后1周不慎溅入化学液体1例。发病距手术3~18天,平均9.6天。其中7天内起病3眼,2周及以上2眼。临床表现:5眼均急性起病,主诉视力下降及眼部红痛。眼科检查:不同程度结膜充血,房水闪辉,前房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较重者前房积脓,人工晶状体表面渗出物;眼B超示:玻璃体腔团块状混浊。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结膜、角膜、前房、眼底、玻璃体培养。
1.2 治疗方法 玻璃体有炎症反应者给予玻璃体腔注药。给药剂量:万古霉素1 mg,头孢他啶1 mg,地塞米松400 μg。注药时抽取少量玻璃体送细菌培养。玻璃体腔注药后3天内均予玻璃体切除术,可联合人工晶状体摘除,术毕再次行玻璃体腔注药。细菌培养未报告前,全身静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少量激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局部滴眼:0.3%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每2小时1次。
2 结 果
2.1 病原微生物 所有患者均抽取玻璃体培养及镜检。所有标本未发现真菌菌丝。细菌培养阳性3眼,其中2例为表皮葡萄球菌,1例为头状葡萄球菌,2例阴性。见表1。
2.2 治疗结果 术前行玻璃体腔注药4眼,观察48~72 h后眼内炎无明显好转即行玻璃体切除术。前房积脓、前段玻璃体腔较多团块状混浊1眼,未行玻璃体腔注药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术。其中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4眼,保留人工晶状体1眼。术中5眼均行玻璃体腔注药。术后2天见1眼前房细胞增加再次行玻璃体腔注药后炎症控制。无1例眼球摘除。见表1。
2.3 视力 感染前最佳矫正视力:0.3~0.8。术前视力:4眼眼前指数,1眼0.2。术后视力:所有眼随访期末最佳矫正视力≥0.3,均达到感染前最佳矫正视力,最高1例达1.0。见表1。
3 讨 论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可能的发病原因有:⑴人工晶状体污染;⑵粘弹剂污染;⑶超乳机管道、集液袋污染;⑷手术并发症:如晶体皮质残留、后囊破裂、切口渗漏等;⑸手术室空气、手术器械、手术者及患眼消毒不严格;⑹手术时间长、眼内多器械操作;⑺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病等[1]。
多种细菌可引起术后眼内炎。一项对278例眼内炎病例的研究发现[2],致病菌革蓝阳性菌78.5%,革蓝阴性菌11.8%,真菌8.6%。其中凝固酶阴性的革蓝阳性球菌最多,表皮葡萄球菌占总数的21.8%,绿色葡萄球菌12.8%,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9.3%,金葡菌7.7%。本组标本所培养菌种均为条件致病菌或致病性较弱细菌。故须加强医护人员围手术期规范和细致的操作,认真做好消毒隔离措施。同时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卫生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避免交叉感染[3]。一旦怀疑眼内炎,应立即应用广谱抗生素,并行房水和玻璃体的细菌、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感染性眼内炎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一经诊断,应按眼科急症处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眼免受损害。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取决于及早诊断和迅速有效的治疗[4]。由于血眼屏障作用,全身或局部应用抗生素,眼内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玻璃体腔内注射是目前治疗眼内炎的主要给药途径,是使药物在眼内达到有效给药浓度的最佳方法[5]。尤其发病初期,药物在眼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对治疗效果最为重要。本组病例在玻璃体切除术前后至少进行过一次玻璃体腔注药。
注药后必须密切观察,如炎症未能控制则在注药后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切除术不仅可以清除病原菌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同时作为细菌培养基的玻璃体也被清除。这样既利于药物在玻璃体腔内的扩散,迅速达到治疗目的,又可防止玻璃体增殖膜形成而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总之,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虽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预防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及时有效的治疗能最大程度保存视功能,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注药是治疗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武,曾广川,李瑜明. 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8):833-835.
[2] Benz MS,Scott IU,Flynn HW,et al. Endophthatmitis isolates and antibiotic sensitivities:A 6-year review of culture-proven cases[J].Am J Ophthalmol,2004,137(1):38-42.
[3] 缪浴宇,邹海东,孙倩,等.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12):1292-1295.
[4] 胡淑英,汪振芳,谭素芬,等.白内障手术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41-542.
[5] 邢小丽,张红,李筱荣.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治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