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4 浏览次数:455次
作者:冯小赛 辛延峰 陈舒 宋新华 吴晓铃 吴艳萍 作者单位:310015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关键词】 晶体
因生理性晶状体的厚度大约4.0~4.5mm,而IOL(人工晶体)的厚度仅为1mm左右,为了了解手术前后前房深度的变化,作者总结2006年1至6月本院71 例(8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术后的前房深度测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82眼)均为2006年1至6月眼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其中男34例,女37例;年龄66~90岁。
1.2 检查
白内障术前、术后各项常规检查,由同一检查者用BVI-A型超声仪测手术前及术后1周的前房深度。患者仰卧,倍诺喜术眼表面麻醉,消毒A超探头垂直于角膜中央前表面,测10次取均值。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由同一医师施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倍诺喜表面麻醉,做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切口,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原位超声乳化晶体核,注吸清除皮质,后房型单片式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巩膜切口不缝合,球结膜下注水结膜复位,术毕涂典必殊眼膏。
2 结果
71(82眼)例患者术前前房深度(2.519±0.315)mm,术后为(3.325±0.342)mm。经配对t检验(P<0.001),术前、术后前房深度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前房中央深度 (ACD)指从角膜中央前表面到晶状体或人工晶体前表面的距离。生理性前房中央部深度约2.5~3mm[1]。本组患者白内障术前ACD为(2.519±0.315)mm,术后为(3.325±0.342)m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与汤萍等[2]测量的白内障术后前房深度变化相似。Karimoto等[3]采用超声活体显微镜观察IOL植入术后ACD的变化,结果表明术前前房浅、房角窄者,晶状体使虹膜前移比正常眼显著,晶状体摘除术后,虹膜后移也明显;前房浅者常伴有相对的瞳孔阻滞,它使房角变窄,一旦瞳孔阻滞通过白内障手术被解除,房角明显加宽。因此术前前房越浅,术后前房加深越明显。究其原因,作者认为白内障术后1mm厚度的人工晶体取代4mm厚度的晶状体,致虹膜后移位,促使前房深度增加。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基础为前房浅,房角狭窄,晶状体较厚,位置相对靠前;在白内障膨胀期,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更浅,瞳孔阻滞加重,青光眼急性发作机率增高。可见晶状体增厚引起前房进一步变浅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组资料结果提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在摘除白内障的同时,前房深度加深,解除了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中晶状体因素导致的瞳孔阻滞和浅前房。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快捷、对眼部损伤小、恢复快的先进术式。白内障成熟期目前已不是超声乳化最佳手术时机,在人们日益注重视觉质量的今天,白内障手术意义已经不仅局限在复明水平,而是生活和视觉质量的提高。所以,对伴有浅前房、窄房角、有发生青光眼可能的白内障患者,即使视力0.5~0.6,也建议尽早施行白内障手术,在视觉质量提高的同时,可以避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主编.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2 汤萍,张惠颖,王红.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前房深度的变化分析.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32.
3 Kurimoto Y, Park M, Sakaue H, et al. Changed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configuration after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Am J ophthalmol, 1997, 124:77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