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对黄斑微视野功能检测的影响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920次
作者:秦要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眼科,上海 200031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对黄斑微视野仪 (microperimeter,MP)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矫正视力≥1.0的轻中度、高度、超高度以及正视眼青年患者进行40个位点刺激的MP检测,分析黄斑10°以内不同区域象限的光敏感度变化。结果 轻中度近视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度近视患者鼻外区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较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超高度患者各区域象限光敏感度较正常组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使黄斑10°以内MP检测光敏感度结果局部或普遍下降。 【关键词】 黄斑微视野仪 近视 黄班 黄斑微视野仪(microperimeter,MP)在检测黄斑功能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糖尿病性黄斑病变、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血管瘤、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及其他疾病等[1- 4]。我国是近视发病大国,已有文献报道近视会对黄斑多焦视网膜电图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结果分析时需综合考虑[5-7]。我们对一组近视患者进行了黄斑区微视野检测,以了解不同程度近视对其结果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06年3月至8月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近视与正视健康自愿受试者90例,年龄17~34岁,平均26.49岁。男性37例,女性53例。由本院视光中心行综合验光检测,经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全部受检眼裸视或矫正视力均≥1.0;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眼底镜示近视者黄斑区除有豹纹状改变外均无其他病理性改变;A超(IOL meter)检测眼轴长,每眼3次,取均值,值间相差大于0.12 mm者重新测定。排除其他眼病和糖尿病等全身病史。
1.2 分组 根据受检眼屈光情况分为正视眼组以及轻中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眼组,其中前二组受试者各为20例,后二组各为25例。屈光不正度数用等效球镜度来表示,等效球镜度=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0.5~-0.5 D为正视,-0.75~-5.75 D为轻中度近视,-6.00~-8.00 D为高度近视,-8.25~15.00 D为超高度近视。散光≥±2.5 D者排除。除单眼合格者,余每例受检者均选右眼进行测试分析。同时将本样本按眼轴长度进行分组,22~24 mm为正视眼, >24~26 mm为轻中度近视,>26~27 mm为高度近视,>27 mm为超高度近视。本样本按屈光度与相应眼轴长度分组,组间样本无差异,提示本样本按屈光度分组可反映轴性因素。
1.3 微视野仪检测 应用NIDEK公司MP1黄斑微视野仪(microperimeter,MP1,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做到知情同意。红外照相机对眼底拍照后(1392×1038像素,45°视野范围)传递给一台视频监视器,注视目标和刺激光点由一台液晶彩色视频投射到视网膜。我们设定背景光为白色,4 asb,选用检测程序为GoldmanⅢ, 4-2模式,刺激黄斑10°范围,总共40个刺激点,分别为16、16、8点,分布于外、中、内三围,投射时间为100 ms,起始刺激20 db(刺激强度从0~20 db渐减,0 db=400 asb)。在整个检测过程中,眼球自动追踪系统实时跟踪视网膜,以确保每个刺激到达设定的视网膜位置。每60 s系统自动进行一次假阳性测试。等效球镜度数输入MP1以矫正受试者屈光度。1.4 统计学方法 在OCT检测分析中,黄斑据其离中心凹距离划分为不同区域。MP1检测结果亦可做类似分区,但两者在黄斑区覆盖的面积不同,MP1检测的黄斑10°即OCT检测的内象限[1]。我们按光点分布将黄斑区划分9区(见图1),分别比较各组各区的光敏度差异,采用ANOVA方差分析,比较各个区域MP1检测值在各组病人间的变化。在统计软件SAS6.02中完成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男性与女性MP1各区结果均值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与近视组在年龄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将正视眼以及不同程度近视组各区MP1结果比较,随近视增加,各区光敏感度有逐渐降低趋势(见表1、图2)。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组之间的不同区光敏感度做筛选分析,轻中度近视组各区光敏感度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度近视组仅鼻外区光敏感度下降,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高度近视组各区光敏感度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出现的黄斑微视野仪逐渐被推广应用于视网膜黄斑微视野功能的检测。它可以对黄斑45°范围进行光敏感度检测,与传统静态视野相比(如Octopus 101),对黄斑局部刺激投射密度更高、更精确,总体耗时短,受检者配合度好,并且有自动采像跟踪系统保证刺激投射的稳定性,消除眼球运动造成的干扰,配置注视点检测,以了解受检者的注视稳定性和新注视位点的产生,这对于黄斑功能受损较严重者更具意义。整个检测过程不需散瞳[4,8]。该黄斑微视野仪提供多种检测模式,供不同疾病类型选择。在本组研究中,我们选用GoldmanⅢ,4-2模式,刺激黄斑10°范围,总共40个刺激点,分别为16、16、8点,分布于外、中、内三围,投射时间为 100 ms,起始刺激20 db。该选择以一定正视与近视人群的预试验为基础。黄斑10°为近视黄斑萎缩病变的主要区域,而4-2-1模式耗时较长,不利于黄斑病变患者配合。
我国是近视发病大国。既往的研究中有少数的文献报道称,矫正视力均≥1.0的近视即对黄斑区功能或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多焦ERG和OCT检测上,因此对黄斑检测结果的分析要考虑到受检者屈光因素的影响[5-7]。黄斑微视野仪作为一种近年逐渐推广应用的仪器,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一些常见因素对其结果的影响,如屈光、年龄、全身疾病等。本组研究者年龄在17~34岁,平均26.49岁,避免了年龄因素的影响,同时排除了已知的与眼部相关的全身疾病和其他重要的疾病,其结果主要体现了不同程度近视对MP1的影响。同时,本研究对象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眼底眼压正常,可以排除病理性近视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在本研究中,正常人黄斑10°范围的光敏感度均值为(19.925±0.115)db,结果显示随着近视程度加重,黄斑光敏感值降低越明显,在轻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在超高度近视组,提示该组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有潜在的下降(P<0.01),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视细胞在功能上的障碍或抑制。
我们还发现,在高度近视组,鼻外区先于其他区域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光敏感度下降(P<0.05),而在超高度组发展为广泛的光敏感度下降,这点可能与近视弧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发展位置有一定相关性,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则要重视近视对黄斑微视野仪检测结果的干扰,及其区域性损害的特点,特别是高度以上近视患者。
【参考文献】 [1] Vujosevic S, Midena E, Pilotto E, et al. Diabetic macular edema:correlation between microperimetr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7): 3044-3051.
[2] Shah VA, Chalam KV. Congenital retinal macrovessel causes reduced retinal sensitivity at the macula[J]. Eur J Ophthalmol, 2004,14(4):341-344.
[3] 俞素勤,王卫峻,邹海东,等.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微视野检查[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116-117.
[4] Rohrschneider K, Springer C, Bultmann S, et al. Microperimetry?鄄comparison between the micro perimeter 1 an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鄄fundus perimetry[J]. Am J Ophthalmol,2005,139(1):125-134.
[5] Luu CD, Lau AM, Lee SY.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Myopia. Arch Ophthalmol,2006,124(3):328-334.
[6] 孙秀英,李建军,王钰,等. 近视对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的影响[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103-105.
[7] Luo HD, Gazzard G, Fong A, et al. Myopia axial length, and O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cula in singaporean children[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6,47(7):2773-2781.
[8] Springer C, Bultmann S, V?觟lcker HE, et al. Fundus perimetry with the micro perimeter 1 in normal individual[J]. Ophthalmology,2005,112(5):848-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