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3  浏览次数:573次

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作者:胡晓洁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眼科,浙江 温州 325027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30对双胞胎早产儿(60眼)从出生后4周开始做眼部检查,记录出生体重、性别、给氧、伴随疾病(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心室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等对资料完整的患儿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30对双胞胎早产儿中较低体重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为25%,较高体重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8.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双胞胎早产儿ROP发病率与给氧具有相关性(P<0.05);双胞胎中高体重与低体重患儿的ROP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双胞胎中有并发症的高体重与低体重患儿的ROP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双胞胎中无并发症的高体重与低体重患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双胞胎中有吸氧史的高体重与低体重患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双胞胎中无吸氧史的高体重与低体重患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 ?譹?訛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其是否是双胞胎无关,与有无并发症无关,而与其是早产儿有关。?譺?訛吸氧是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双胞胎 危险因素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监护设施的发展,早产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而由此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发病率也有显著增高,约为11%~60%不等。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主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我国早产儿基数大,问题可能更严重,但目前对ROP的报道不多,尤其对双胞胎ROP的报道鲜见。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我们以间接检眼镜对在本院就诊的双胞胎早产儿做眼底检查,对随访超过6个月资料完整的双胞胎早产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与发病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双胞胎早产儿(孕周<37周)共30对:其中男35例,女25例;体重≤1500 g有27例,>1500 g有33例;胎龄28周~34+5周。    1.2  方法  自出生后第4周开始,用美多丽-P  (10 ml内含托吡卡胺25 mg+去氧肾上腺素     25 mg)行双眼散瞳(1次/10 min,共滴3次)。同时压迫泪囊,倍诺喜(0.4%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后,用婴幼儿开睑器开睑,全部使用间接眼底检眼镜并借助巩膜压迫器以及+20.0 D非球面镜进行眼底检查,详细检查周边部视网膜,检查项目均由两位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眼科医师共同完成。诊断标准采用1984年国际ROP会议制定的ROP国际分类标准[1],并参照2005年国际分类标准[2]。记录眼底,同时记录患儿的有关资料:出生体重、性别、吸氧、伴随疾病。从出生后4周至6个月,对发现有ROP病变者每2周检查一次,直至视网膜Ⅲ区出现血管化。而当病变发展至接近阈值ROP时,每周检查一次[3];如果第一次检查没有发现ROP病变,可以4周后复查,假如还没有眼底异常,则3个月后复查[4],记录眼底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不同发病因素ROP的发生率分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行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作单因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作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双胞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2  结果    2.1  30对早产儿中患有不同程度ROP者26例(占43.3%),其中达到3期阈值的患眼有2眼,其余均为1期。在30对双胞胎早产儿中,较低体重早产儿的发生率为25%(15/60),较高体重早产儿的发生率为18.3%(11/60),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本组中,男性发生ROP者13例(占21.65%),女性发生ROP者13例(占21.65%)。体重≤1500 g者发生ROP的有13例(21.65%,占体重≤1500 g的48.15%),体重≥1500 g者发生ROP的有13例(21.65%,占体重≥1500 g的39.40%),体重≤1000 g者2例,其中1例发生ROP(50%)。    2.2  将早产儿有并发症、吸氧以及体重等作为自变量,ROP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吸氧与ROP形成有关,是ROP的危险因素,OR=3.750,95%可信区间为1.207~11.665。    2.3  双胞胎的ROP发生率与高、低体重患儿的有、无并发症的关系见表1: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双胞胎的ROP发生率与高、低体重患儿的有、无吸氧史的关系见表2: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3  讨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原称晶状体后纤维增殖症,1942年由Terry首先报道,1984年正式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    目前由于各个国家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登记制度的不同,而导致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报道不一(11.2%~41.9%)[3,5]。Rekha等[6]在对100例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ROP的前瞻性研究中发现,ROP的发生率为47.3%,体重≤1000 g的早产儿发生率为73.3%。在我国尹虹等[7]研究中,98例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为17.3%。但没有见对双胞胎的ROP发生率的报道。本研究对30对双胞胎早产儿ROP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为43.3%,与上述研究结果相接近。    目前认为,ROP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低胎龄、低体重以及吸氧是其危险因素。吸氧是其最危险因素,因为吸氧可使视网膜血管收缩,引起视网膜缺氧,进而由缺氧产生血管新生因子,刺激视网膜发生新生血管,促进纤维新生血管膜的增殖与收缩,引起视网膜脱离;而且氧疗时产生自由基,加重了视网膜的损害。并且ROP的发生与吸氧时间的长短有关[5]。意大利ROP 多中心研究小组认为早产儿吸氧60 d才具有预测ROP 发生的价值[8]。而Kellner等[9]则把吸氧时间超过30 d作为ROP 筛查标准之一。王颖等[10]的一组早产儿资料中,无ROP者平均氧疗持续时间为(6.7±6.2)d,有ROP者为(29.6±7.3)d。在本研究中,吸氧与ROP相关,OR=3.750,其95%的可信区间为1.207~11.665,而尹虹等[7]研究显示,吸氧与ROP相关,吸氧>5 d为危险因素,OR=7.285,其95%的可信区间为1.444~36.7457。本研究中高体重与低体重早产儿有吸氧史和无吸氧史的相互之间行卡方检验显示,无统计学差异。有学者认为早产低体重是其根本原因。国外Sluncheva等[5]已经报道早产低体重是ROP的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体重与ROP统计学结果提示无相关性,可能是与本资料中体重≤1500 g的例数相对较少有关,有待进一步收集资料研究。另外,有文献报道认为并发症也具有一定影响,但是本研究结果提示与ROP不存在统计学相关性。    目前,在国内尚无对于双胞胎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的研究。Tomazzoli等[11]研究显示,双胞胎中较高与较低体重早产儿的RO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和单胞胎早产儿的ROP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但是有学者提出在双胞胎新生儿中,体重低的同胞比体重高的更易发生ROP[12-13]。本研究的早产儿中ROP发生率为43.3%,在30对双胞胎早产儿中较低体重早产儿的ROP的发生率为25%,较高体重早产儿的ROP发生率为18.3%;体重≤1500 g的ROP发生率为21.65%,占体重≤1500 g患儿的48.15%,体重≤1000 g的ROP发生率为50%,与以上研究结果接近。较高体重与较低体重早产儿ROP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297),这与Tomazzoli等[11]的研究结果相符,而与Fellows等[12]和Friling等[13]不符,笔者认为可能是与样本量有关。    综上所述,在双胞胎中较高体重早产儿与较低体重早产儿的ROP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有、无并发症和有、无吸氧史的较高体重早产儿与较低体重早产儿的ROP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吸氧是ROP的危险因素,因此双胞胎早产儿ROP的发生率与其是早产儿有关,而与其是否是双胞胎无关。因为双胞胎出生体重相对单胞胎早产儿较轻,并发症多,需要吸氧的相对较多,故患ROP的几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对双胞胎早产儿应行常规双眼散瞳眼底检查,以排除ROP或者早期诊断,以期进行早期治疗,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对于有吸氧史的,应加强随访,及时诊断治疗ROP。随着ROP筛查系统的建立和完善,ROP的致盲率将逐步降低。    因为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双胞胎,因此他们的基因相似程度比普通早产儿之间高。本研究中ROP的发生率与早产儿的体重无相关性,这其中不排除与所收集的样本例数较少有关,也可能是ROP的发生率与本身的基因有关,因此有必要对患有ROP的早产儿进行DNA检测,以明确ROP的发生是否是由基因所决定,这可从基因水平对ROP的发生率加以控制,大大降低ROP的发生。【参考文献】[1] The Comm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A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 Arch Ophthalmol,1984,102(8):1130-1134.[2] The Internationtal Committee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patty of prematurity revisited[J]. Arch Ophthalmol,2005,123(7):991-999.[3] Brennan R, Gnanara JL, Cottrell DG. Retinopathy of premarurity in practice I:screening for threshold disease[J]. Eye, 2003,17(2):183-188.[4] Theng JT, Wang TY, Ling Y. Refractive errors and strabismu in premature Asian infants with and without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 Singapore Med T,2000,41(8):393-397.[5] Sluncheva B,Vakribva L,Emilova Z,et al.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frequency and risk factors[J]. Akush Ginekol(Sofiia),2002,42(1):10-14.[6] Rekha S, Battu R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J]. Indian Pediatr,1996,33(12):999-1003.[7] 尹虹,黎晓新,李慧玲,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2003,41(4):295-299.[8] Teh Italian ROP Study Group. Italian multicentre study on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 Eur J Pediatr,1997,156(12):939-943.[9] Kellner U, Jardeck C, Helbig H, et al. Evaluation of published recommendations for screening studies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J]. Ophthalmology,1995,92(5):681.[10] 王颖,周丛乐,姜艳荣,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发病情况及发病因素探讨[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2):103.[11] Tomazzoli L, Renzi G, Mansoldo C. Ophthalmologic follow of premature twins and triplets[J]. Eur J Ophthalmol,2003,13(5):439-444.[12] Fellows RR, McGregor ML, Bremer DL, et al.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discordant twins[J].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1995,32(2):86.[13] Friling R, Rosen SD, Monos T, et al.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 multiple-gestation,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1997,34(2):96-10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