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散光27例报告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98次

作者:王晓雄,张少维,邢怡桥,张 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湖北 武汉 430060)  【关键词】  准分子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手术方法,这种方法治疗近视、远视、中低度散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治疗高度散光(≥3.00D)的临床报告较少见到。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采用LASIK术治疗高度散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2005年3月于我院行LASIK手术的高度散光(3D及以上)病例共29例43眼,选取其中有随访资料的病例27例40眼(占总眼数的93.1%)作回顾性研究。27例患者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8~36岁,平均24.6岁。

    1.2  术前检查

    术前检查包括远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近视力(国际标准近视力表)、自动验光(OPDscan10000多功能检查仪,日本尼德克公司)、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OPDscan10000多功能检查仪,日本尼德克公司)、裂隙灯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TX10型气流眼压计,日本佳能公司)、眼底检查、超声角膜测厚(UP100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日本尼德克公司)。术前球镜为+1.75~ -12.00(-7.00±3.48)D,术前散光为-3.00~ -5.50(-3.50±0.65)D,术前矫正视力为0.60~ 1.20(0.90±0.13)。

    1.3  手术方法

    所有眼均施行LASIK手术,使用的设备为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和博士伦Hansatome微型角膜刀。首先制作厚约160μm的角膜瓣,再按预定的屈光度在角膜基质面进行激光切削,最后将角膜瓣冲洗复位。

    1.4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眼部使用抗生素眼液1周,4次/d;氟甲松龙眼液1个月,每日4次、3次、2次、1次各1周;人工泪液1个月,3次/d。术后随访时间为1~12个月。

    2  结  果

    2.1  视力及散光度

    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最后一次随访,裸眼视力为0.5~ 1.2(1.00±0.19),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眼数为27眼(68.0%),术后残留散光度在±1.00D以内的眼数为38眼(95.0%)。

    2.2  术后并发症

    术后矫正视力丧失1行者1眼(2.5%),无丧失1行以上者。无感染、上皮植入、角膜瓣异常及严重干眼等并发症。

    3  讨  论

    由于眼屈光系统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规则的散光可以通过圆柱镜进行矫正,但高度的圆柱镜片总是不可避免地使视网膜上的成像产生可以感受到的偏斜和畸变,从而引起空间定位误差和视觉干扰症状。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手术来矫治散光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既往治疗散光的手术方法如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散光术(photoastigmatic refraction keratectomy,PARK)对低度散光疗效较好,对中高度散光效果不理想,最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是角膜混浊,影响手术效果,而LASIK手术可以避免这一点。

    LASIK治疗散光常见有两种治疗方法,一种是在角膜表面作圆枕状切削,另一种是在角膜表面作椭圆形切削,这两种方法的优劣尚未见严格的对比研究。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是在角膜表面作圆枕状切削,术后患者裸眼视力为0.5~ 1.2(1.00±0.19),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的眼数为27眼(68.0%),术后残留散光度在±1.00D以内的眼数为38眼(95.0%),无矫正视力丧失1行以上者。说明此方法治疗高度散光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

    在LASIK手术中,患者头位的移动和卧位时可能发生的眼球旋转移位,可导致患者的实际散光轴向与激光切削的散光轴向不一致,偏移严重时残留散光会明显影响手术效果。为了减少散光轴向偏移,我们应用了尼德克的虹膜定位方法,术前通过OPDScan10000地形图仪记录患者坐位时的虹膜纹理,术中调整患者头位,使患者虹膜纹理与术前记录的虹膜纹理相吻合,从而保证散光轴向的准确对位。

    总之,使用尼德克EC5000CXⅡ准分子激光系统和博士伦Hansatome角膜板层刀施行的LASIK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散光的手术方法。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