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0-02-02 浏览次数:603次
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分析作者:代云海 作者单位: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的易发因素、处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06 年1月至2007年1月所发生的9例白内障术后早期CBS病例的临床特点,并随访了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结果 9例患者均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1天~1周)。其中8例裸眼视力低于0.4,且具有明显的近视漂移[平均等效球镜(-2.50±0.71)D],另1例裸眼视力0.9(1.0*+0.25/-0.75×95)。6例患者使用了四襻式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2例患者使用了一片式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1例患者植入了三片式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前囊撕囊直径5~5.5 mm,人工晶状体与后囊之间留有明显的间隙。对其中6例患者施行了前房灌洗术,术中吸除囊袋内部分黏弹剂样物质,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恢复至0.7以上,平均等效球镜减少-1.60 D;1例施行了Nd:YAG激光前囊周边部打孔术,裸眼视力恢复至0.8;1例患者因瞳孔不能充分散大,后囊已有轻微混浊,我们施行了Nd:YAG激光后囊切开,裸眼视力恢复至0.6;另1例因裸眼视力0.9,没有明显近视,未作处理,2周后囊袋内液体吸收,后囊贴附;随访5个月8例患者后囊均未发生混浊(8例后囊未切开,其中1例已行后囊切开)。结论 前囊撕囊直径过小,术中黏弹剂残留是术后早期CBS的两个易发因素,术后早期前房灌洗以及择期Nd:YAG激光前囊或后囊切开均可以有效治疗术后早期CBS。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 囊袋阻滞综合征 晶体 人工 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是指在白内障术中或术后晶状体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开口被晶状体核或人工晶状体光学面机械性阻塞,使晶状体囊袋形成一密闭的液性腔,导致屈光度改变、视力下降,甚至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眼部改变的综合征。根据1998年Miyake的分类方法,可分为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晚期囊袋阻滞综合征,术后早期CBS通常可发生于术后1天至2周[1]。随着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普及,早期CBS的发生率略有增加,为进一步探讨引起早期CBS的易发因素以及寻找安全有效的处理方法,我院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9例白内障术后早期CBS病例发生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处理方法后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了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发生早期CBS患者9例(9眼)。一般资料见表1。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41~66岁。6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发生,3例在术后1周发生。其中8例患者裸眼视力均低于0.4,验光结果发现明显的近视漂移[平均等效球镜(-2.50±0.71)D],另1例裸眼视力0.9(1.0*+0.25/-0.75×95);9例患者眼压正常,前囊撕囊直径5~5.5 mm,前节OCT显示:IOL与后囊之间间距明显增大(见图1),后囊膨胀;6例患者使用了四襻式丙烯酸酯折叠IOL(Akreos,Bausch & Lomb公司生产),2例患者使用了一片式丙烯酸酯折叠IOL(AcrySof TM SA60AT,Alcon),1例患者使用了三片式丙烯酸酯丙烯酸酯折叠IOL(AR40e,AMO)。9例患者术中均使用了黏弹剂(透明质酸钠,上海其胜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1.2 处理方法 对其中6例患者(5例术后第1天发生,1例术后1周发生)在表麻下经透明角膜主切口行前房灌洗术,术中见晶状体囊袋内部分黏弹剂残留,予以吸除至后囊与 IOL贴附,恢复好前房,术毕;对其中1例(术后1周发现)患者,充分散瞳后,施行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前囊周边部打孔术,打孔位置位于IOL镜柱襻根部与光学区间的空隙;另1例(术后1周发现)患者,由于瞳孔不能充分散大,后囊已有轻微混浊,故对其施行了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先行后囊打孔,待囊袋内液体流出后,再扩大后囊切开范围;最后1例因裸眼视力0.9,且没有明显的近视漂移,未作处理,随访观察。2 结果 6例实行前房灌洗术患者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均恢复到0.7以上,等效球镜度数平均减少-1.60 D,后囊与IOL贴附,患者对视力结果均表示满意;1例实行Nd:YAG激光前囊打孔和1例实行后囊切开术患者,术中囊袋内液体流出,后囊贴附,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恢复至0.6以上;未作处理的1例患者,随访观察2周,囊袋内液体吸收,后囊与IOL贴附,视力和屈光状态无明显变化;未行后囊切开的8例患者随访5个月后囊均未发生混浊,9例眼压均正常。3 讨论 Davison于1990年最先报道了晶状体囊袋阻滞综合征[2],主要作为连续环形撕囊技术的一个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天~2周。Masket[3]不久也报道了类似的病例,此后又有多家中心关于白内障术中或术后5年发生CBS的病例报道。由于不同时间发生的CBS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各不相同,Miyake于1998年对其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即术中、术后早期和术后晚期CBS[1],Davison所报道的CBS即为术后早期CBS,其发生率约为1.6%。 引起术后早期CBS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连续环形撕囊口直径过小而导致前囊与IOL光学区紧密相贴是其发生的客观条件。我们观察了该9例早期CBS患者前囊撕囊直径均在5.0~5.5 mm间,6例患者使用了四襻式丙烯酸酯IOL(Akreos,Bausch & Lomb公司生产),该IOL四襻一体式设计,在囊袋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术中可无需缩瞳剂,由于该特点术中前囊容易与IOL稳定贴附,囊袋内易残留黏弹剂,因此该晶体使用时需注意充分灌洗IOL后方黏弹剂;2例使用AcrySof折叠IOL,与上述四襻式IOL具有类似的特点,国外已有关于该IOL发生早期CBS的报道[4];另外1例患者使用了三片式丙烯酸酯丙烯酸酯折叠IOL(AR40e, AMO)。对于囊袋内液体来源说法不一,Davison[2]认为主要由于晶状体上皮细胞代谢产物以及晶状体皮质类蛋白物质等残留导致囊袋内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囊袋内液体渗透性增加,囊袋膨胀;而Masket[3]则认为术中黏弹剂残留可能是形成囊袋内液体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在行前房灌洗术的6例患者术中均见到囊袋内部分黏弹剂样物质残留,其中5例是术后第1天发现,因此我们考虑术中黏弹剂残留在术后早期CBS的形成原因中起了较重要的作用。Durak等[5]报道的13例术后早期CBS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发现晶状体囊袋内黏弹剂样物质残留,因此术中应注意将囊袋内(特别是IOL后方)黏弹剂吸除干净。 术后早期CBS具有自愈的倾向,Durak报道的1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15.4%)随访观察1个月后,囊袋内液体吸收,后囊贴附,但另11例中有1例持续11个月囊袋内液体仍未吸收[5]。术后早期CBS与瞳孔阻滞综合征有相似之处,前房会变浅,但早期CBS眼压多正常,随时间推移,浅前房可能引起房角关闭,因此对早期CBS患者,若不予以处理,则需多次随访。仅随访观察而不处理的另一缺点是延迟康复,患者早期可能因视力问题会有较多抱怨,建议:如果患者早期无明显的屈光不正,对视力效果满意者,可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后,定期随访观察;若存在明显的屈光不正,视力低于0.5,早期应积极处理。处理的方法多是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Neodymium-Yttrium Aluminum Garnet,Nd:YAG)激光进行前囊或后囊切开[6]:对于瞳孔可以散大能显示IOL襻根部的患者可先行Nd:YAG激光前囊打孔术,该方法安全有效,但Durak等[5]报道的成功率仅有50%。打孔位置可选择IOL镜柱襻根部与光学区间的空隙,打孔时切勿击射到前囊赤道部,这样有可能引起囊膜裂开IOL偏位。对于打孔2~3次失败者,或瞳孔本身不能散大者可以施行后囊切开术,先行后囊打孔,待囊袋内液体流出后,再扩大后囊切开直径,后囊切开的优点是成功率较高,且本身可以治疗或预防后囊混浊,但后囊切开毕竟存在着黄斑囊样水肿和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对于术后早期CBS的处理,我们对其中6例实行前房灌洗术吸除囊袋内液体,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且不破坏囊膜结构,对于早期发现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前房灌洗的方法,但对于术后晚期出现或已有后囊混浊的CBS患者不建议实行前房灌洗,因为在吸除囊袋内液体后可能因后囊混浊仍需Nd:YAG激光后囊切开。 总之,对于术后早期CBS,重在预防,术中撕囊直径切勿过小,充分吸除IOL后方的黏弹剂,可以减少其发生率。同时,在白内障术后早期的复诊过程中注意检查有无早期CBS,特别是术后屈光状态大大超乎术前设计的患者,对于存在明显屈光不正的早期CBS患者应采取积极措施,术后早期前房灌洗或者择期Nd:YAG激光前囊或后囊切开均可以有效治疗术后早期CBS。【参考文献】 [1] Miyake K, Ota I, Ichihashi S, et al. New classification of capsular block syndrome[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8,24(9):1230-1234. [2] Davison JA. Capsular bag distension after endophacoemulsification an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0,16(1):99-108. [3] Masket 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capsulorhexi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3,19(6):721-724. [4] Omar O, Eng CT, Chang A, et al. Capsular bag distension with an acrylic intraocular len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6,22 Suppl 2:1365-1367. [5] Durak I, Ozbek Z, Ferliel ST, et al. Early postoperative capsular block syndrome[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1,27(4):5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