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964次
作者:杨建华,张平利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医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 目的 分析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病因及诊治,以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头痛性质、神经受累情况、辅助检查及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组12例均有动眼神经受损。12例中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1例;10例眼肌麻痹完全缓解,2例留有后遗症。结论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上需与其它头痛伴眼肌麻痹的疾病相鉴别,颅内探查及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可靠证据;激素治疗有特效。
【关键词】 痛性眼肌麻痹;非特异性炎症;激素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较少见,容易误诊,为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现将笔者这10年间收治的12例结合文献作一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患者中,男7例,女5例,年龄25~56岁;左侧4例,右侧8例,无双侧同时发生或左右交替发生。首次发病9例,反复发作3例,复发间隔时间不定。 1.2 头痛性质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中急性起病10例,主要是一侧球后或眶额部持续性、剧烈的“咬痛”或“钻痛”,其中3例放射到颞、枕部。本组12例中,5例头痛与眼肌麻痹同时发生;6例先出现头痛,即而出现同侧眼肌麻痹;1例先出现眼肌麻痹,2d后出现头痛。其中1例未经治疗2d后自行缓解,间隔1个月再次发病。 1.3 神经受损情况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颅神经受损,12例均有动眼神经受损。其中9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同时受累;2例动眼神经、三叉神经第I、II支受损,有角膜反应迟钝及所支配面部感觉区感觉迟钝;1例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受损,出现视力下降伴轻度眼球突出。 1.4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1例,其余白细胞数正常。血沉增快4例,正常8例。血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10例作脑背液检查,颅内压增高者1例,其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胞数正常者2例,蛋白及细胞数均有轻度增高者1例。12例行CT检查均正常。MRI检查5例,其中发现1例海绵窦区有不规则扩大。3例行DSA检查,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狭窄现象。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者均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同时加用B族维生素及ATP、肌苷等神经营养药。细胞计数偏高者加用抗生素。其中8例头痛于48h内缓解;2例用药后头痛逐渐减轻,于1周左右缓解;1例用药后头痛减轻不明显,2个月后仍有轻度疼痛;1例无效。眼肌麻痹缓解相对较缓慢,6例10d左右缓解;3例1个月左右缓解;1例1个月逐渐好转,2个月左右完全缓解;2例留有后遗症。其中视力下降者眼肌麻痹恢复,但视力未恢复。1例MRI检查有改变者治疗后复查MRI正常,脑脊液、血常规、血沉复查均正常。 2 讨论 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特殊表现的头痛类型。1954年Tolosa[1]首次报道1例眼眶周围剧烈疼痛,同时伴有眼肌麻痹的患者。1961年Hunt[2]又报告6例相似患者,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完全恢复正常。1966年Smith[3]又报告5例,并把这种征象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本病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特效,可用地塞米松10~15 mg每日1次,应用2个月或更长时间,复发者可加大剂量。 2.1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较一致认为是眶部、海绵窦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附近硬脑膜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4]。经上述12例病例分析,笔者也支持这一观点,其理由为:(1)血沉增快,临床症状可缓解、复发交替进行。(2)皮质类固醇治疗有特效。(3)影像学检查海绵窦区有改变,如1954年Tolosa[1]报告1例尸解颈内动脉内膜及海绵窦周围有肉芽肿性炎症。国内管小亭等[5]报告的有1例头痛伴眼肌麻痹患者,疑为海绵窦占位病变,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炎性肉芽肿。(4)部分病例病前1~2周有感冒史。 2.2 临床特点 (1)与文献[67]报道一样,均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壮年多见。(2)一侧眶后的顽固性疼痛,呈“咬痛”或“钻痛”,可放射到颞、枕部。本组有3例疼痛放射到颞、枕部。(3)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其次为滑车、外展和三叉神经第1支。本组12例均有动眼神经受损;(4)病变多为单侧,表现为上脸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本组12例均为单侧发病;(5)症状可自行缓解,缓解后不定期可在同侧或对侧反复发作。 2.3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的检查,本组12例均符合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除外了其他疾病。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须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有偏头痛史,多次偏头痛发作后出现头痛侧以动眼神经最常受累的脑神经麻痹,激素治疗无效,抗偏头痛治疗有效。(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眶区、海绵窦区肿瘤病程缓慢进展,CT或MRI有助鉴别。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可出现头痛、动眼神经麻痹,DSA发现动脉瘤可确诊。(3)海绵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眼眶周围,鼻部及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疖肿),病变数日后可扩展到对侧,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抗凝及消炎治疗有效。 明确了疾病的症状、病变部位性质及主要相关鉴别诊断,突出了疾病的本质内容,有利于临床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在临床诊断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不明确时,除可做激素的诊断性治疗、头MRA、DSA检查外,有条件者可作眶静脉造影,以提高诊断率,但颅内探查和病理检查才是最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TOLOSA E. Periarteritic lesion of carotid siphon with clinical features of a carotid intraclinoidal aneurysm[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1954,17(4):300302.
[2] HUNT W E, MESGHER J N, LEFEVER H E, et al. Painful ophthalmoplegia[J]. Neurology,1961,11(1):5662.
[3] SMITH H L. Painful ophthalmoplegia[J]. Am J Ophthalmol,1966,61(6):14661472.
[4] 侯熙德. 神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8.
[5] 管小亭,沈言修.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及其病因分析[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28(1):33-35.
[6] 陈秋月,金笑平,柯绍发. 15例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临床分析[J].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1):89.
[7] 田燕,李保良,魏世辉.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6):38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