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浅前房患者明暗环境条件下房角状态的变化

发表时间:2009-11-18  浏览次数:537次

浅前房患者明暗环境条件下房角状态的变化作者:邹燕红,张宁,刘熙朴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北京 100016    【摘要】  目的 观察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暗室/明室)前房角状态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符合下列条件者:裂隙灯周边前房深度≤1/4角膜厚度,压平眼压正常(≤21 mmHg),眼底视神经无典型青光眼性损害表现。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采用先暗室后明室的顺序。按常规检查中央前房深度和12、3、6、9点方位的房角结构。结果 共检查患者31例(62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6例。中央前房深度:右眼为(1.98±0.21)mm,左眼为(1.95±0.20)mm。房角相贴关闭眼的比例:在暗室检查中,左、右眼均有18眼检出房角关闭(占58.1%);在明室检查中,右眼检出6眼(占19.3%),左眼检出3眼(占9.7%),双眼均在明室下出现关闭的有2例(占6.5%);而无论明、暗环境,双眼中至少有一个方位检出房角相贴关闭的有25例(占80.6%)。结论 浅前房患者,应用UBM检查,在暗室状态较明室状态下,房角更多发生相贴关闭。    【关键词】  房角关闭;照明;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也是我国主要的青光眼类型[1]。PACG是房角关闭的结果。造成房角关闭的主要机制有两种:瞳孔阻滞和虹膜根部的肥厚或睫状体前移[2-8]。同时,晶状体厚度随着年龄增加,也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重要因素[9]。目前公认,房角关闭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浅前房、窄房角[10]。但是,一般认为并非所有的浅前房、窄房角眼均会发生房角关闭,实际上仅有一小部分发生闭角型青光眼[11]。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能提供眼前节高分辨率的图像,是临床观察房角形态的常用检查手段。本研究应用UBM检查,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浅前房患者,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房角状态。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6月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裂隙灯检查,应用Van Herick法[12]评价周边前房深度≤1/4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CT);应用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在正常范围(≤21 mmHg);90 D前置镜检查,眼底视神经无典型青光眼性损害表现。    1.2  UBM检查方法  采用天津索维电子有限公司的UBM检查设备(型号:UBM SW-3200 Kinscan),检查采取先暗室后明室的顺序。表麻后,置入眼杯,常规检查中央前房和12、3、6、9点4个方位的房角结构。这里,暗室指除UBM显示屏发出的光以外,室内没有其他光源;明室指同样检查条件下,室内有两盏20 W的日光灯照明。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浅前房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和4个方位房角有无相贴关闭。    1.4  统计学方法  中央前房深度的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而暗室与明室检查房角关闭情况的结果比较采用?字2检验。2  结果    2.1  中央前房深度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31例(62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66.9±9.0)岁。应用暗室UBM检查方法测得中央前房深度,右眼为(1.98±0.21)mm,左眼为(1.95±0.20)mm。    2.2  房角相贴关闭情况  当UBM显示周边虹膜与巩膜突之前的小梁网区域相贴,两者之间缺乏房水的低回声暗区者,我们称为房角相贴关闭(见图1)。这种关闭可以为黏连性关闭,也可以是功能性关闭。暗室状态检查发现更多的房角相贴关闭现象。房角相贴关闭眼的比例:在暗室检查中,左、右眼均为18眼(占58.1%);在明室检查中,右眼为6眼(占19.3%),左眼为3眼(占9.7%)。经?字2检验,明、暗室不同检查环境下的房角关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有明室下关闭的方位,暗室下都是关闭的,而明室下开放的眼有一半在暗室检查中发现存在相贴关闭的方位。无论明、暗环境,双眼中至少有一个方位存在房角相贴关闭的患者有25例(占80.6%),双眼均发现有房角相贴关闭的患者有11例(占35.5%)。在明室下,双眼均存在房角相贴关闭的有2例(占6.5%)。经前房角镜检查证实, 这2例患者的房角存在局部黏连关闭,预行预防性周边激光虹膜打孔术。    2.3  房角关闭与中央前房深度的关系  明室下房角开放的53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99±0.19)mm; 而房角相贴关闭的9眼,中央前房深度为(1.80±0.16)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暗室下房角关闭眼与房角开放眼,其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明室即发生房角关闭的眼,其中央前房深度与仅在暗室下房角关闭的眼比较有差异。见表2。3  讨论    浅前房是发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发现其中哪些人房角会发生关闭,导致青光眼[13]。    有研究者[13]对中央前房深度与PACG患病关系的研究发现,前房深度在2.1~2.3 mm时,PACG患病率为25%;前房深度在1.5~2.1 mm,PACG患病率为53.5%;前房深度<1.5 mm,PACG患病率为100%。因此,中央前房越浅,发生PACG的机会越高。我们的研究同样发现,在明室下房角关闭眼的中央前房深度较其他眼更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明室下发生房角关闭的眼中,前房最深的达2.03 mm;而暗室下房角保持开放的眼中,前房最浅的只有1.59 mm。因此,在开放与关闭的眼中,中央前房深度并没有明确的划界,而是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单纯应用中央前房深度无法预测哪个个体会发生青光眼。    超声生物显微镜采用高频超声技术及水浴检查技术,能在相对无干扰的情况下对眼前段活体结构进行观察,为房角的实时观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方法[14-15]。一项房角镜检查与UBM检查的对比研究发现,由于受照明光线及操作时机械干扰的影响,房角镜所观察到的房角状态比自然状态稍宽,特别是判别房角是否为功能性关闭较为困难[16]。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将常规在明室中完成的UBM检查,先在暗室下检查,比较不同光照下房角关闭的状况。研究结果证实了我们的预测:在黑暗的环境中,应用UBM检查发现了更多的房角相贴关闭,有至少一个方位房角关闭的患者达到80.6%。而在明室中发现的房角关闭仅占暗室关闭的1/5到1/3。特别有意义的是,明室中关闭的方位在暗室下都是关闭的,这提示我们,暗室是发生房角关闭的重要环境因素。目前房角关闭诊断的金标准仍是前房角镜检查。暗室UBM检查发现的房角相贴关闭,与房角镜检查的相关性是怎样的?这些仅在暗室下发生房角关闭的患者预后又如何?这是我们要继续关注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  [1] Foster PJ, Johnson GJ. 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 Br J Ophthalmol,2001,85(11):1277-1282.  [2] Mapstone R. The syndrome of closed-angle glaucoma[J]. Br J Ophthalmol,1976,60(2):120-123.  [3] 王宁利,欧阳洁,周文炳,等. 中国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的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1):46-51.  [4] 周文炳,王宁利,赖铭莹,等. 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75-478.      [5] 刘坤,严正,杨桦,等. 两类青光眼眼前节结构在超声生物显微镜下的表现[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8):501-502.  [6] 孙兴怀,嵇训传,郑应昭,等.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规律探讨[J]. 中华眼科杂志,1993,29(2):76-82.  [7] 王涛,刘磊,李志辉,等.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65-368.  [8] 王宁利,周文炳,叶天才,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1995,31(2):133-141.  [9] 葛坚,郭彦,刘奕志,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临床观察[J].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5):355-358.  [10] Foster PJ. The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and associate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J]. Semin Ophthalmol,2002,17(2):50-58.  [11] 叶天才,于强,彭寿雄,等.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患者六年随访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167-169.  [12] Van Herick W, Shaffer RN, Schwartz A. Estimation of width of angle of anterior chamber.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arrow angle[J]. Am J Ophthalmol,1969,68(4):626-629.  [13] Wang N, Zhou W, Ye T, et al. Studies of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in China[J]. Yan Ke Xue Bao,1997,13(3):120-124.  [14] Pavlin CJ, Foster FS.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of the eye[M]. New York:Spinger,1995:30-35.  [15] Pavlin CJ, Haeasiewiez K, Sherar MD, et al. Clinical use of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J]. Ophthalmology,1991,98(3):287-295.  [16] 王宁利,叶天才,赖铭莹,等.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与房角镜检查眼前房角结果的比较[J]. 中华眼科杂志,1999,35(3):174-17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