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眼科学》

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9-12  浏览次数:675次

  作者:陈佳娜,李学喜,潘栋平    作者单位:(362000)中国福建省泉州市,解放军第180医院眼科中心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移位、脱位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脱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根据疗效总结经验,术后随访3mo~5a。结果:根据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及人工晶状体复位、人工晶状体取出、人工晶状体置换,并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对以上患者进行治疗,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结论:人工晶状体异位可对眼部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脱位 异位

  0引言

  各类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开展,尤其大部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部分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房型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均能使患者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术后炎症、囊袋收缩、外伤及手术技术等原因,产生了人工晶状体异位(移位、脱位)及多种不良并发症,使患者失而复得的视力再次丧失。现回顾性分析25例25眼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因人工晶状体异位而发生的不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术后随访3mo~5a,根据疗效总结经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不同并发症患者25例25眼,其中:女9例,男16例,外伤性白内障术后12例(48%),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11例(44%),先天性白内障术后2例(8%),分别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9d~10a不等。植入人工晶状体为前房型人工晶状体6例(24%)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9例(76%)。术前眼部情况:全部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下降(100%),其中视力最差为手动/眼前,最好0.1。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造成瞳孔夹持12例(48%),其中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大部分脱入前房2例(8%),人工晶状体向下方、上方或侧方偏位者11例(44%)(前房型4例,后房型7例);人工晶状体向后脱入玻璃体腔2例(8%)。视物重影3例(12%),并发葡萄膜炎6例(24%),继发性青光眼8例(32%),大泡性角膜病变2例(8%),后发性白内障4例(16%),角膜内皮失代偿2例(8%),明显人工晶状体混浊9例(36%),视网膜脱离1例(4%)。

  1.2方法

  药物治疗:散瞳、消炎、抗感染及降眼压等对症处理。所取病例中有1例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后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无后囊膜),术后1a发现人工晶状体向鼻下方移位;另1例1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后囊膜部分缺损),术后5a发现人工晶状体向颞下方移位,一襻入前房,2例除有视物重影、眩光外,早期均无明显不良并发症,单纯使用调位钩复位,前者观察6mo人工晶状体再次发生移位,且合并眼压升高;后者观察3a,人工晶状体向颞下方移位,2例均二次处理行人工晶状体取出合并带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1例1眼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a余人工晶状体向下移位,视物重影,门诊行人工晶状体调位,观察11mo,人工晶状体再次向下移位,二次行人工晶状体调位,观察9mo,人工晶状体第三次移位,且一襻接触角膜内皮,一襻嵌于房角,人工晶状体表面混浊,虹膜弥漫性萎缩,瞳孔不圆,予取出人工晶状体并植入带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其余18例18眼分别行人工晶状体取出9例(合并前段玻璃体切除5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2例)、人工晶状体复位7例(合并后囊膜截开4例,前房注气术1例)、人工晶状体置换1例 (植入带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2结果

  术后观察3mo~5a,患者视力较术前均不同程度提高,各种不适症状缓解。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6例(24%),0.15~0.4者12例(48%),<0.15者7例(28%)。人工晶状体均在位,无其他明显不良并发症。

  3讨论

  单纯人工晶状体复位适用于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的患者,早期予复位可以改善部分重影、眩光等不适。人工晶状体取出是处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最后选择,并且需要根据病情结合玻璃体手术及其他类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等处理。术中重视对瞳孔的整复,尽量使瞳孔恢复圆形,并注意保护角膜,避免医源性损伤。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以及虹膜、瞳孔、人工晶状体的粘连,造成手术操作复杂、操作空间减小。术中充分利用具有“软器械”之称的粘弹剂,应用“软支撑、软分离、软推压”,达到保护角膜内皮、瞳孔,有效预防出血、虹膜撕裂等目的,最大限度减少了组织的副损伤[1]。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多数患者自诉视力均不如第一次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早期视力。所有的内眼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对机体都是一次外来的损伤性刺激。无论植入何种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术后炎症反应纤维蛋白渗出、人工晶状体表面蛋白膜形成等在临床上均比较常见,是人眼对作为异物的人工晶状体反应过程的一部分[2]。因此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随访不容忽视,早期发现、及时用药对术后控制炎症反应,避免不良并发症发生,减少额外手术刺激都是至关重要。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作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失败的一项补救措施,适应范围广[3]。但是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如大泡性角膜病变、前房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黄斑囊样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所以我们认为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上应该慎重,因为白内障手术重在复明效果[4],应避免纯粹为了植入晶状体而手术,需要考虑的是患者的视力需要以及可能带来的手术并发症和不良后果。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应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以缓解前后房阻滞,而本文6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眼均未查见明显虹膜周切孔。在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中尽量清除干净晶状体皮质,减少抗原量存留。如果术中出现意外情况如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应尽量将溢出的玻璃体处理干净,减少玻璃体嵌钝,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的几率。

  本文结果表明,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如果及时得到正确有效的处理,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视功能,而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是避免不良并发症产生的根本办法。

【参考文献】1何守志.眼前节结构紊乱的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3):170172

2何守志.白内障手术后炎症反应及临床对策.中国医刊2003;38(5):6061

3宋维贤,施玉英,王钢.前房型人工晶体3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3(5):267269

4何守志.再论白内障手术重在复明.中华眼科杂志1999;2(35):858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