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恶性黑色素瘤6例诊断及技术制片方法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813次
作者:吴昌洪
【关键词】 眼球
眼球的制片过去多都采用火棉胶包埋为佳,但其制作过程繁多,时间长、切片厚,不能做细菌或其他特殊染色。若以普通石蜡包埋切片,则眼球经二甲苯及浸蜡等处理收缩过甚而使视网膜有折卷脱位现象,切片亦破碎不整,各层之联系紊乱(见图1),有碍病理诊断,达不到病理检验需要,因此我科采用眼球一旁开窗固定特殊易行方法而得到满意切片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 1998~2004年在我院行眼球切除患者标本6例,年龄45~68岁,病程数十天至6个月,单眼发病。无诱因视力下降、疼痛、无光感、眼睑水肿,结膜高度充血、水肿,角膜透明,晶状体、玻璃体眼底窥不清。6例另一侧眼玻璃体、晶状体、瞳孔、虹膜、前房、角膜、眼压均正常,眼睑启闭好,视力1.0~1.5,体格检查:神志清,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
1.2 方法 (1)在眼球一旁开一小窗,以Bouin液固定2~4天[1](Bouin液即苦味酸饱和水溶液75ml,40%甲醛水溶液25ml,冰醋酸5ml),渗透力强,对组织固定均匀,收缩很少,使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置[1],染色效果好,这是主要制片环节。(2)50%酒精24h;切开眼球继续脱水,更换脱水剂时,避免直接冲击眼球,最好先将眼球取出待溶液倾入瓶内,再轻轻将眼球放还瓶内。(3)60%~95%各级酒精脱水各12h。(4)纯酒精12h更换1次继续脱水,其作用是脱去组织中的水分。(5)香柏油透明4~6h;香柏油是酒精脱水后良好的透明剂,对组织收缩硬化程度小。(6)二甲苯透明2h;对组织收缩性强。时间不宜过长,但可与香柏油交替使用,效果为佳。(7)二甲苯及56℃的软蜡等量混合浸30min[1]。(8)浸56℃石蜡2h,再浸58℃~60℃ 1h,使石蜡渗入组织块中变硬,常规切片及苏木素――伊红染色,可得到满意完整的切片(见图2、图3)。
图1 原制片结果:各层结构破碎不整,大量异形色素细胞(略)
图2 现制片结果:瘤细胞梭形、排列束状(略)
图3 大量色素细胞着色效果清晰(略)
图4 色素细胞侵犯视神经(略)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 (1)大体检查:灰褐色,眼球为2.5cm×2.5cm×2cm大小,表面光滑,切面黑色似囊性,内容物为暗黑色状物填充,视神经0.5cm×0.4cm×0.4cm,其中2例眼球切面可见境界清楚、暗红色结节1.5cm×0.8cm×0.5cm。(2)组织学特点:4例细胞呈长梭形,核卵圆形,核仁不明显,偶见核分裂相,部分区域围绕血管排列束状。1例可见细胞体积大,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核大,核分裂易见。另1例以大量异形色素细胞伴明显坏死为主要特征,眼球各层结构不清,视神经周围组织可见异形色素细胞浸润(见图4)。免疫组化:HMB-45阳性,S-100阳性。
2.2 病理诊断 眼球恶性黑色素瘤。
3 讨论
眼球恶性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成人,特别是50~60岁的老人,男性略为多见[2]。结合眼球壁的各层结构,该肿瘤由血管膜层的色素细胞发生。即色素层的黑色素细胞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在其树枝状细胞质突起中充满细小的类圆形色素颗粒[2],色素层黑色素瘤早期临床上引起视力障碍及视网膜剥脱,晚期能蔓延、转移并危及生命。根据细胞组织学形态又分为4型:(1)梭形细胞型:肿瘤细胞常呈束状、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颇似神经鞘瘤或平滑肌瘤,此型色素细胞含量较少。(2)上皮样细胞型:瘤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质丰富,呈颗粒状,核分裂相多见。(3)混合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混合组成。(4)坏死型:以肿瘤坏死为主要特征,组织广泛坏死溶解,导致囊肿形成。色素层黑色素细胞含量多寡与预后无关,但常复发青光眼,反复出现玻璃体出血和眼内炎症等毒性刺激症状。黑色素瘤常沿血道转移,以肝脏常见,脑及其他器官亦可发生[2],无论肿瘤组织中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多少,免疫组化HMB-45几乎为阳性,此外S-100蛋白和NSE染色部分阳性,同时收集我院1998~2004年发生于眼球恶性黑色素瘤,其技术制片非常重要,在固定眼球时是整个制片的重中之重的环节,固定整个眼球在眼球旁开一小窗[1],使固定液完全进入眼内,固定液以Bouin液为佳,该固定液对组织穿透力较强,收缩性较小,组织细胞结构完整,细胞着色鲜明,脱水从低浓度至高浓度的方法,避免组织过度收缩,使我科在制作眼球切片中得到满意结果。眼球结构各层次清楚,细胞着色清晰艳丽,因此比过去制作切片得到更大的收获,适用于眼球制片的特殊处理,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本文图片见封三)(略)
【参考文献】
1 王伯,李玉松,黄高升,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67,936,946.
2 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外科病理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