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哌啶醇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4-03-13 浏览次数:1973次
氟哌啶醇属于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主要治疗各型急慢性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反应性精神病及其他具有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症状的重症精神病,尤其对妄想和幻觉有效。此品心血管系不良反应较少,可用于治疗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老年性精神障碍老年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4例住院精神患者,精神分裂症25例,躁狂症6例,反应性精神病3例;男29例,女5例,年龄13~57岁,平均32岁。氟哌啶醇口服剂量4~12 mg/d,肌内注射剂量5~20 mg/d。口服者不良反应出现最短时间用药后第2天,最长为70天;肌内注射出现最早用药后2 h,最迟用药后72 h。口干、视物模糊、乏力、便秘、出汗者10例,类帕金森病4例,急性肌张力障碍2例,静坐不能5例,吞咽困难6例,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高催乳素血症4例,过敏性皮疹2例。
2观察及护理
2.1治疗前的护理:治疗前对患者精神症状、躯体状况详细了解观察并记录,协助医生做好各种辅助检查;对患者病情、躯体状况做评估,体质弱者要加强营养,对拒食和消耗过多者应补充液体;加强基础护理,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使治疗顺利进行。
2.2治疗中的观察:氟哌啶醇口服吸收快,口服3~6 h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t1/2)为21 h,肌内注射10~20 min血药浓度达峰值。肌内注射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硬结,尽量避免肌内注射,或更换注射部位,注射部位热敷。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服药前后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临床护理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表现应掌握,如饮水、饮食量、二便情况、讲话是否言语含糊不清、走路时步态是否正常、四肢有无震颤、女性患者月经情况等,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2.3不良反应的护理
2.3.1口干、视物模糊、乏力、便秘、出汗: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不必特殊处理。应鼓励患者多活动,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或清晨空腹饮白开水、蜂蜜水或缓泻剂;对3 d以上未解大便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如给开塞露20 ml或肥皂水灌肠,必要时协助患者掏出粪便,以解除其痛苦。
2.3.2类帕金森病:类帕金森病最初体征主要为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严重者有协调运动的丧失、粗大震颤、流涎和皮脂溢出。应注意观察,减少药物剂量、或加服抗胆碱能药可减轻或消除症状,严重患者加强生活护理并合理解释病情。
2.3.3急性肌张力障碍:约10%的患者可出现斜颈、颈后倾、眼上翻、扭转性痉挛等;同时患者感觉极其难受,伴焦虑、烦躁及恐惧情绪;咽部肌痉挛可致呼吸困难、紫绀或窒息。立即遵医嘱肌内注射氢溴酸东緉菪碱0.3 mg或苯甲托品2 mg,症状可迅速缓解,必要时减量或停药。
2.3.4静坐不能:其发生率约为20%[1],表现为烦躁、不能静坐或静站、反复走动、不安宁、下肢不自主运动;主观感到焦虑和难过,严重可致自杀。及时安慰患者,缓解焦虑情绪;同时遵医嘱口服地西泮、心得安缓解症状。
2.3.5吞咽困难:表现为进食缓慢困难,咽喉肌肉共济失调,会厌不能关闭,食物含在口中难以下咽,极易发生噎食、喝水发呛而致窒息。此时不要给患者吃干硬的食物,进食、进水不宜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患者的饮食以流质、半流食为主。吞咽困难明显时,应严禁喂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来供给所需热量。
2.3.6现迟发性运动障碍(TD):TD最早体征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主要以口唇、舌、面部、四肢或躯干呈现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式的异常运动为特征;严重程度与睡眠、情绪有关,睡眠时可减轻或消失,情绪激动可加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停止服药后症状消失,关键是减少发生,故临床上长期用药宜剂量小,或最好选用其他药物。
2.3.7高催乳素血症:与血浆中泌乳素浓度增加有关,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化乳房、女子月经失调、闭经。关注患者相应临床表现,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必要时调整治疗药物或合并药物治疗。
2.3.8过敏性皮疹:在颜面、四肢、躯干出现形态为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时伴发热、皮肤、黏膜红肿、糜烂、脱屑及渗出。应嘱患者服药期间避免在日光下曝晒,发现患者有皮疹时,给予相应处理,并劝说患者不要搔抓皮疹,以防皮肤感染。治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与患者皮肤接触的用品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对有渗出的伤面可用2%硼酸水或0.5%雷夫努尔液湿敷[2]。
3小结
临床观察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经,用药后密切观察药物反应,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护士不应慌张要镇定,利用自己掌握的护理知识,对患者做好有效的护理,同时通知医生对不良反应做恰当处理,保证药物治疗顺利进行。通过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提高药物的疗效、患者服药依从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
4参考文献
[1]孙学礼.精神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2.
[2]马丽,陈艳玲,李萍.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