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工作者和男男性行为者对经网络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4-06-20 浏览次数:1178次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在2010年评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新发感染者中,经性传播所占比例高达65.7%,已成为导致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流行的重要途径。其中,经异性传播的比例为54. 907c,同性传播的比例为10.8%。这表明,我国艾滋病呈现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艾滋病防控工作有待加强和改善。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 , FSWs)与男男性行为者(man who has sex with man , MSM)是感染 HIV的高危人群,亦是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健康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以往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培训讲座和同伴教育等方式[2]。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通过网络媒介发布艾滋病知识,对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截至 2011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5. 13亿SJ,国内艾滋病相关网站数量也极为庞大,用百度搜索“艾滋病网站”,显示结果有200多万条。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四省区市FSW's和MSM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该群体获得及希一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利用网络对FSWs和MSM进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对象与方法
1. 1调查对象 FSws,来自重庆、四川、广西和新疆四省市,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招募酒店、KTV、歌舞厅、发廊、浴场、按摩店等娱乐服务场所的FSWs,总共完成调查问卷1558份,有效问卷共1525份,问卷有效率为 97. 88%。其中重庆156份、广西405份、四川270 份、新疆694份。MSM来自四川省和重庆市,首先通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志志愿者”组织获得 “种子”,通过同伴介绍,以获得更多研究对象,总共完成调查问卷757份,有效间卷725份,问卷有效率为95. 77 %,其中四川省302份,重庆市423份。
1.2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方式,在2009年7月一2010年 4月对自愿参加调查的MSM和FSWs进行问卷调查,FSWs主要调查内容:民族、出生年月、户籍类型、 文化程度、月收人、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每周性服务次数、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途径等;MSM主要调查内容:民族、出生年月、户籍类型、文化程度、收人、职业、婚姻状况、寻找性伴方式、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信息的途径等。 1.3质量控制 与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合作,调查前对所有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通过后允许开展工作。调查问卷由重庆医科大学及广西医科大学联合设计,并通过预调查进一步完善间卷及验证其可行性。调查完成后,由质检人员对每份问卷进行检查,保证问卷逻辑性及信息完整为了保护被调查者隐私,问卷调查采取匿名方一式,并保证所有信息不外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 0进行数据双录人,确保数据录入正确采用SAS 9. 2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厂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forward 法P < 0. 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基本资料描述 调查FSws 1 525名,年龄15一52岁,中位年龄 24岁;汉族人口占82. 03 %;农村人口占60.92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及以下占15. 34%,初、高中占 80. 72%,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占3. 93 %;未婚者居多,占62. 89 %;月收人蒸999元、1 000 -2 999元、3 000 -- 4 999 , , 5 000元者分别占10. 95% ,47. 93% ,28. 590}0 和12. 52%;大部分在发廊、桑拿、按摩店I_作 (66. 95 %,其次为宾馆、酒吧、歌舞厅及会所 23.34 %,少部分在街头和路边店(9.7%);每周性服务次数>7次者占55. 34% , ,7次者占44. 66 % 调查MSM 725名,年龄16一73岁,中位年龄 23岁;汉族人口占97. 38%;城市人口占84. 41 %a;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小学及以下仅占0. 97%,初、高中占31. 31 % ,67. 72%文化程度在大专或本科及以卜; 未婚者居多,占87. 72;月收入<999元、1 000 2 999元、3 000一4 999 , , 5 000元者分别占41. 93% , 41. 40% ,12. 69%和4. 28%。学生占37. 24%,企、事业单位职员及公务员占28. 9700,自由职业者占 10.9%,一般体力劳动者(包括工人、售货员、推销员、学徒等)占10. 20%,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占 4. 97 %,其他(农民工、驾驶员、离退人员、无业人士等)只占7. 72%。有78. 34%的MSM通过网络寻找性伴。
2. 2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 MSM与FSW*中未获得过艾滋病知识的分别只有1人和2人。在问及“您愿意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吗?',MSM中有32人(3. 08 %)表示不愿意,FS}% s 中有47人(4. 41 %)表示不愿意。无论是获得还是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网络是MSM首选途径,占总人数80%以上;FSws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主要为电视、医生和宣传资料,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只占27. 54%,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者只占31. 66%(表1).
2. 3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单因素分析 经才检验发现,FSWs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年龄、收人、户籍、文化程度、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每周性服务次数(表2);MSM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是否通过网络寻找性伴 (表3)。
2. 4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多因索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SWs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每周性服务次数,汉族、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高级场所工作、未婚、每周性服务次数越多的FS} s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信息途径(表4)0与FSWs相仿,年龄和文化程度也是 }}ISM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此外,是否通过网络寻找性伴一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MSM也倾向于利用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表5)。
2. 5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排除两组人群中表示不愿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对象,所余调查对象为1 478名FSws及693 名MSM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经丫检验发现,FSWs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年龄、户籍、文化程度、工作地点、婚姻状况及每周性服务次数(表6);MSM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程度及是否通过网络寻找性伴(表7).
2. 6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与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类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Sws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地点、婚姻状况及每周性服务次数(表8); MAM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民族、文化程度及是否通过网络寻找性伴(表9).
3讨论
大量调查研究[6,7]表明,通过同伴教育、开展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FSWS和MSM进行健康干预,能有效提高安全套使用率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说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艾滋病防治中取得一定效果。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首先覆盖人群有限,由于FSWS和MSM 不愿暴露白己的身份,生活较为隐蔽,对于面对面的健康干预力一式,其参与率难以得到保证。其次,此类人群流动性较大,难以对其进行随访,无法进行长期持久的干预最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便捷、及时、低成本、隐匿、多元化等优点[9],通过网络进行健康教育能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之处。但网络对FSws和MSM进行健康教育是否可行的基本条件是此类人群对网络传播艾滋病知识接受意愿如何,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该问题进行厂探讨。
本调查结果显示,MSM中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人数高到82. 25 %,这一比例在高文化程度 MSM中更高(85. 47 % ),即便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中,亦有70%以上希望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知识。婚姻状况、职业、收人对MSM是否选择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通过网络传播艾滋病知识符合大多数MSM意愿,提示在今后的艾滋病防控中,有效利用网络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可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网络寻找性伴的MSM占78. 34%,同时也是MSM接受网络传播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说明网络在传播艾滋病知识的同时,也为MSM性交往提供便利。国内相关研究还表明,与其他途径相比,以互联网为主要性交往途径的MSM性伴个数越多、高危性行为越普遍。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对MSM进行十预是哑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在相关网站上发布知识,还可以采取 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干预,如可以使卫生工作人员进入同性恋聊天室宣传艾滋病知识,并能及时解决 MsM相关问题;或是利用互联网开展视频等高度互动性的干预活动,以减少MSM的风险行为等. FSWS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前一位是电视、医生、宣传资料,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知识人数比例只有27. 54%,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相关信息的人数也只有31. 66% 。FSws对网络传播艾滋病知识接受程度远远低于MSM。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本次调查的FSWS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而M SM 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另一方面可能是MSM被社会认同度较FSWs更低,生活更为隐秘,对网络依赖性越大。通过分析还发现,民族、年龄、文化程度、收人、工作地点、婚姻状况、每周性服务次数是FSWS、接受网络传播艾滋病知识的影响因素。未婚、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收人越高的FSWS对网络接受性越好;在宾馆、酒吧、歌舞厅工作的FSWS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获得艾滋病信息,这是由于我国FSWS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即在宾馆、酒吧、歌舞厅等高级场所!_作的FSWS往往是一些具有一定文化背景、年轻的女性,该类FSWS、收人较高,发廊、按摩店等次之街头站桩的FSWS则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收人也少‘二 FSWS每周服务次数越多,越担心自己健康状况、危机意思越强,对艾滋病知识渴望更加强烈。无论是 FSWS还是MSM汉族人群较少数民族更希望通过网络获得艾滋病信息,一可能与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有关。以上结果提示,通过网络进行健康教育并不适用于所有FSWS,对年龄小、未婚、文化程度高、高级场所工作的FSWS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少数民族、高年龄、低文化程度的、街头站桩的 FSWS,对网络接受性较差,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回顾以往文献报道的FSWS和MSM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如程静等2005年对安徽512名FSws 进行调查,发现其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以电视、招贴画和报纸杂志为主,当时网络并不是FSWS、获取及希望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二湖北省2007年一项调查报告显小,通过及希望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知识的FSWS、分别占10. 40%和26. 07 % .2007年重庆市一项调查资料表明MSM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知识占32.1 %,位居第五位[15]。2008年黑龙江省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有48.7% MSM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信息[6]。本次研究发现FSWS和MSM获得及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分别占27. 54% ,31. 66% ,84. 00% , 82. 25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普及率的增高,越来越多的FSWS和MSM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知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将成为FSWS和 MSM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流媒体,这进一步说明了网络应用于该人群的健康教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较!高的可行性。 综土所述,网络用于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的优势不容置疑,特别是对于MSM,应该有效利用网络对其进行健康十预。但就目前而言,网络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对于FSWS和MSM的健康干预应同时结合传统方式(电视、医生、宣传资料等)和网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普及艾滋病知识,达到理想的十预效果。本研究只对网络用于FSWS和MSM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网络进行健康干预的具体措施、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效果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璐,秦倩倩,丁正伟. 2010年中国艾滋病疫情网络直报现状与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03):275-278.
[2]马文喆,羊海涛,还锡萍. 我国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及干预的情况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0):899-904.
[3]谭宗祥,陈思,何景琳. 新媒体时代的艾滋病预防与倡导[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06):632-635.
[4]Noar SM,Black HG,Pierce LB. Efficacy of computer technologybased HIV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a meta-analysis[J].Aids,2009,(01):107-115.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201/P020120709345264469680.pdf,2012.
[6]Lau JTF,Wang R,Chen H. Evaluation of the overall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HIV-relat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in a community in Sichuan,China[J].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2007,(09):653-662.
[7]Gao MY,Wang S. Participatory communication and HIV/AIDS prevention in a Chinese marginalized (MSM) population[J].AIDS Care-Psychological and Socio-Medical Aspects of Aids/Hiv,2007,(06):799-810.
[8]Hong Y,Li X. HIV/AID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in China: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Aids and Behavior,2009,(03):603-613.
[9]张晓燕,马晓,唐琦. 网络媒介以及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3,(03):448-454.
[10]李秀芳,张北川,储全胜. 以互联网为最主要性交往途径的男男性行为者HIV/AIDS相关性行为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07):68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