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苦参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5-29 浏览次数:1193次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以成人多见,常发于春秋两季,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008年1月-2011年4月,笔者采用自拟苦参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5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4例观察病例均来自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16~80岁,平均(53.31±16.46)岁;发病部位:腰腹部20例,胸背23例,头面部4例,四肢部5例;发病当日就诊36例,次日就诊10例,2 d后就诊6例。对照组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17~82岁,平均(54.67±15.38)岁;发病部位:腰腹部21例,胸背部24例,头面部3例,四肢部4例;发病当日就诊35例,次日就诊11例,2 d后就诊6例。2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按照《实用皮肤科学》[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诊断。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0.2 g/次,5次/d)、维生素B1(20 mg/次, 3次/d);肌注维生素B12(0.5 mg/次,隔日1次)。重症患者改为阿昔洛韦0.5 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静注,2次/d,其余治疗不变。疗程为14 d。治疗组予自拟苦参解毒汤(苦参30 g,金银花15 g,连翘10 g,大青叶15 g,白鲜皮15 g,黄芩6 g,黄连3 g,黄柏5 g,龙胆草10 g,牡丹皮10 g,生地黄15 g,赤芍10 g,紫草10 g,防风10 g,甘草6 g)。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加柴胡10 g、当归10 g、川楝子15 g;若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去黄连、黄柏,加苍术10 g、陈皮6 g、泽泻10 g;若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去白鲜皮、黄芩、黄连、黄柏,加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5 g。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疗程为14 d。1.4 观察指标观察2组症状、体征(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皮损消退面积)改善情况。疗程结束1个月观察后遗神经痛情况。1.5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止疱:再无新水疱出现为准;结痂:水疱全部干枯结痂;后遗神经痛:皮疹消失,1个月后仍有神经痛。治愈:疱疹全部消退或结痂,疼痛消失,无新生疱疹;有效: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减轻。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2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表1 2组带状疱疹患者止疱、止痛、结痂时间比较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表2 2组带状疱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3 2组后遗神经痛比较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组有1例出现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5例出现后遗神经痛。3 讨论带状疱疹民间又称“串腰龙”、“缠腰火丹”,中医认为其与风、湿、热、毒邪有关,且多因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滞肌肤而发病。治疗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瘀止痛为主。自拟苦参解毒汤是以《肘后方》中苦参汤(苦参9 g、黄芩6 g、生地黄24 g)为基础,针对带状疱疹湿热邪毒内蕴外发于肌肤的发病机制组方。方中重用苦参泻肝清热、利尿祛湿、祛风止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白鲜皮清热解毒;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且“三黄”有清三焦湿热之功;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紫草清热凉血、祛瘀止痛;防风解表胜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祛瘀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具有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炎、利尿等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3];金银花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及解热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4];阻断病灶部与神经中枢形成的疼痛恶性循环;甲钴胺是一种连翘具有抗菌、抗炎、解热、镇痛、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作用[5];大青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6];紫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7];防风具有镇痛作用[8];甘草具有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等多种药理活性[9]。本观察结果表明,自拟苦参解毒汤治疗带状疱疹在治愈率、缩短病程和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参考文献】[1] 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 顾关云,肖年生,蒋昱.苦参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24(5):[4] 何显忠,兰荣德.金银花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12):[5] 张海燕.连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0,23(10):[6] 柳继锋,张雪梅,薛多清,等.大青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31(23):[7] 夏玲红,崔岚,王可耀.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3):[8] 马清钧,王淑玲.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5:[9] 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