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肝素联合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4-01-15 浏览次数:971次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主要会有皮肤紫癜、关节炎、腹痛、血尿的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笔者旨在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激素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1月~2013年1月我科住院54例患儿为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随机分组,治疗 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4~12岁,平均(7.5±3.8)岁;对照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3~14岁,平均(8.2±4.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抗过敏(扑 尔敏:每天0.35 mg/kg,分3次口服)、改变血管脆性(大剂量Vit C:每天100 mg/kg,静脉滴注1周)、增加血小板环腺苷酸[双密达莫5 mg/(kg·d),分3次口服]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肝素100 U/kg,静脉滴注,1次/d,连用5 d;泼尼松1 mg/(kg·d),分3次口服,症状缓解后可停药,疗程在1周内。1.3观察指标:①临 床疗效:显效:24 h内腹痛及关节痛缓解;有效:72 h内腹痛及关节痛缓解;无效:72 h腹痛及关节痛不缓解。②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测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治疗组患儿治疗前还应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为正常。③不 良反应:治疗组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对已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儿,使用时则观察出血量的变化,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结果两组症状在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详见表1。表1过敏性紫癜患儿不同治疗方法疼痛缓解有效率组别腹痛关节痛例数显效有效有效率例数显效有效有效率对照组182644.4111336.3治疗组199889.4129291.63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由微生物、昆虫叮咬、药物、疫苗、食物、花粉等抗原成分引起的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所导致的全身毛细血管炎性反应综合征。肾上腺皮脂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的各个环节,对控制腹痛、胃肠道出血、关节肿痛有较好疗效[1]。但有学者认为肾上腺皮脂激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前列腺素,引起血管痉挛增加,血栓形成及炎性反应介质增多,加重肾脏损害。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可对抗肾上腺皮质激增加血栓形成的作用。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给予小剂量肝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在缓解关节及胃肠道症状方面有良好的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4参考文献[1]董德长.实用肾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97-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