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外用药治疗阴虱病102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07-13  浏览次数:857次

  作者:王琪,张玲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川椒、苦参、百部、黄柏、艾叶、蛇床子与10%硫磺霜、百多邦软膏联合外用治疗阴虱病的效果。方法:对102例阴虱病的患者进行了7天的临床观察。结果:应用中药及硫磺、百多邦软膏联合治疗阴虱,治愈率为100%。结论:采用该方法治疗阴虱病即可杀虫、止痒、降低酊剂对敏感部位皮肤的刺激性,又可杀菌、消炎、预防感染,简便易行、疗程短、效果好、经济实惠、刺激性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阴虱病;中西医结合;外用药

  阴虱病属于现代性传播疾病(STD),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显著上升。自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我科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用外用药共治疗阴虱病102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2例,男72例,女30例,年龄16~52岁,平均27.6岁;已婚83例,未婚19例;34例为夫妻同时患病;承认有不洁性交史者69例。个体43例,民工19例,司机11例,工人7例,教师3例,无业者19例。阴虱合并尖锐湿疣者6例,合并包皮龟头炎者8例,合并外阴湿疹、股癣者5例,合并毛囊炎者4例。病程7天~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会阴部皮肤剧烈瘙痒,夜间加重等症状。查体,内裤接触阴毛处有小米粒大污褐色血迹样物,在阴毛毛囊口、毛干、毛干基底处查到淡黄色、半透明、卵圆形虱卵及黄褐色活体虱虫。7例患者自行抓到阴虱前来就诊。

  1.2 治疗方法 常规刮除阴毛,先用川椒30g、苦参30g、百部30g、黄柏30g、艾叶30g、蛇床子30g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再用10%硫磺霜外涂患处,每日2次,瘙痒剧烈者配合口服抗组胺药;因搔抓破溃者,外涂百多邦软膏,7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禁止性生活,性伴同治,将刮除的阴毛烧掉,将内衣、床单等接触用品用开水烫洗消毒。

  2 结果

  102例患者均在治疗2天后皮肤瘙痒减轻或消失,3天治愈者21例,5天治愈者70例,7天治愈者10例。治疗后检查毛囊口,毛干基部虫卵及虱虫均消失。仅1例因使用硫磺霜3天后致接触性皮炎,经抗过敏治疗后痊愈。阴虱病治愈7天后复诊所有患者均无复发。102例患者全部治愈,治愈率100%。

  3 讨论

  虱属于昆虫纲,虱目,是体外寄生虫,种类很多,分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表,人虱由于寄生部位的不同及形态、习性的差异,可分为头虱、体虱、阴虱3种[1]。阴虱主要寄生在人体的阴阜上,偶可侵犯腋毛、睫毛和眉毛。其产卵于人的阴毛基部,靠叮咬吸血维持生存。取食时,虱将口器刺入宿主皮肤,注入其唾液以防血液凝固,然后将血液吸入其消化系统,虱取食时可排出深红色粪便[2],就是患者内裤上发现的小米粒大污褐色血迹样物。由于阴虱病主要以性接触途径传播,因此自1975年即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二级性传播疾病,属昆虫性疾病[3]。因其也可通过床垫、床单、内裤、毛巾、马桶圈等间接传播,故较其他性传播疾病,阴虱病更具传染性。有人报告在一次性接触后,感染梅毒和淋病的可能性为33%,而感染阴虱的可能性高达95%[2]。因此,注意个人卫生,杜绝性乱行为,性伴同治,是预防和治疗阴虱病的关键。

  阴毛是阴虱寄生的地方,没有阴毛阴虱将失去它所需要的寄生地。所以,为了彻底治疗,一般要求患者将阴毛刮除,并焚烧,以彻底消灭阴虱赖以生存的环境。此外,阴虱的爪十分有力,它和阴毛或其它体毛的直径相匹配,因而能牢牢的抓住毛干[2],不易分离,故刮除阴毛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药百部、川椒是杀虫止痒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因寄生虫、真菌、螨虫等引起的皮肤病。辅以艾叶、黄柏清热解毒,佐以苦参、蛇床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可消炎杀菌,预防因搔抓及虱虫叮咬而引起继发感染,并可去除阴虱病引发的剧烈瘙痒症状。以上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杀虫止痒之功。且中药外洗性质温和,较平时所用的50%百部酊、1%升汞酊等刺激性小,患者易于接受。10%硫磺霜以往主要用于治疗疥疮,现临床证明其灭虱作用也很好。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阴虱病即可杀虫、止痒、降低酊剂对敏感部位皮肤的刺激性,又可杀菌、消炎、预防感染。该方法简便易行、疗程短、效果好、经济实惠、刺激性小,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靳陪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

  [2] 叶顺章,邵长庚.性病诊疗与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29.

  [3] 冯先炳,张俊杰,马全福.10%樟脑醑治疗阴虱病60例报告[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4):28-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