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改变及预测价值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681次
许多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CCA)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CA)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优点。通过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径、斑块大小形态、回声特点和各部位血流速度进行测定,是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的无创检测方法[1]。笔者探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改变及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118例,其中冠心病患者36例,均经冠脉造影确诊;高血压病患者34例,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26例,高血脂症22例。男69例,女49例,年龄46~92岁,平均(63.75±6.83)岁,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无心脑血管疾病的查体者60例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41~87岁,平均(58±7.46)岁。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5~10.0 MHz,受检者体位取平卧位,颈部垫枕头后仰,头偏向对侧,扫查双侧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对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内膜光滑度、有无斑块、斑块形态及部位等进行密切观察。
1.3检测指标;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确定:颈总动脉分叉处远端10 mm处测定。测定侧壁血管的管腔内膜面与中层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左右侧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②斑块确定:突出于血管内膜表面或内膜-中层厚度≥12 mm;③超声检查阳性判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 mm或者有斑块者。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心血管病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高出(P<0.01),详见表1。
2.2颈动脉厚度:高危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8.79±0.20)mm,对照组(0.65±0.13),IMT心血管病高危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
2.3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颈动脉超声阳性对高危组的敏感性为53%,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3%。
3讨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的病理状态,大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首次出现临床症状前就已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2]。高血压本身可以诱导内膜增厚,收缩压是IMT增厚独立危险因素[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两者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相同,所以两者相关性强。与无粥样硬化患者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3倍。糖尿病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动脉IMT呈正相关,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与其他因素比较,年龄是对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非常显著的因素。本组研究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9.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心血管病高危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时间通常会早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而且颈部位置表浅,便于超声检查[2]。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临床上检测评价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因其具有简单方便、安全费高和费用低廉的优点,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组研究表明颈动脉血管壁内-中膜厚度增加是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大动脉管壁增厚、僵硬度增加和顺应性降低与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显著相关[4],对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4参考文献
[1]刘兰.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超声评价的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1(28):139.
[2]李莉,徐迎红,徐燕,等.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病杂志,2010,12(18):1763.
[3]陈建光,刘峰涛,潘树州,等.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9(24):924.
[4]Shenkin SD,Bastin ME,MacGillivray TJ,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commmunity-dwelling.olderpeoplewithoutstroke[J].Stroke,2010,41(9):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