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805次
血压的过度波动引发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为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临床采用无创性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笔者对我院内科住院高血压患者208例进行了ABPM,现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患者208例,其中男114例,女94例,年龄36~93岁,平均62.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我国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制定的标准[1]: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3 kPa),舒张压≥90 mm Hg。
1.2方法:动态血压监测采用美国Welch Allyn ABPM 6100型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的左上臂,下缘距肘窝50px,其松紧度以刚能容纳2横指为限,测试时间为为上午8~9时至次日上午的8~9时,白昼(06∶00~22∶00)每隔30分钟自动测试1次,夜间(22∶00~6∶00)每隔30分钟自动测试1次,记录时间不得少于24 h,有效记录次数必须≥总血压记录次数的80%以上。监测过程中不要挤压左上臂,防止袖带滑脱,避免剧烈活动。嘱受试者在自动测试时,停止活动,左上肢保持静止状态。
1.3观察指标:①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②日间平均收缩压(dSD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③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④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百分率。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公式:[(日间均值-夜间均值)/日间均值]×100%。评价指标: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高血压正常节律(杓型节律);<10%为节律异常(非杓型节律)。正常值采用我国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的国内参考标准[2]:24 h均值<130/80 mm Hg,日间均值<135/85 mm Hg,夜间均值<125/75 mm Hg,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定义为>10%。
1.4统计学处理:统计数据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对杓型和非杓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208例患者从监测结果显示,208例中有22例血压在正常范围,为白大衣高血压;有84例为杓型血压;有102例为非杓型血压,杓型和非杓型的24 h平均血压值、日间和夜间平均血压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参照值(P<0.05)。102例非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10%,84例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10%。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是一种无创、便捷式监测血压的检查方法,ABPM比偶测血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有以下优点:①避免了活动、情绪激动、进食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能排除白大衣效应;②能真实反映血压24 h内的变化规律;③准确判断临界高血压和高血压的分级;④可指导治疗,调整药物剂量与给药时间;⑤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⑥判断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患者24 h血压呈现一定昼夜节律性。笔者对208例患者进行ABPM,结果显示:①本组中84例为杓型高血压,占40.38%。在上午7时、下午17时左右有两个峰值,但血压以午夜后01∶00~03∶00期间为最低。本组资料中有1例患者76岁,在住院前每天睡前服用尼群地平20 mg,多次在夜间起床解便时感头晕,因为晕倒1次后住院,住院后停服降压药3天后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该患者在午夜后1∶00~3∶00期间血压较低。提示该类患者在治疗时,每晚睡眠前不宜加服短效降压药。②本组中有非杓型高血压102例,占49.04%。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血压昼夜节律有一定关系。如果夜间血压降低或消失或血压变异过大,也就是说血压下降率不足10%,属非杓型,均加重靶器官损害。由于血压的昼夜波动幅度减少或消失,会使这些患者夜间血压持续升高,从而导致心、脑、肺及肾脏等重要脏器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容易发生相关脏器的慢性损害,也容易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中风等的发生[2]。这部分患者在治疗上降压药物可选用缓释制剂或夜间增加用药,建议每晚上睡前应加服足够剂量的降压药1次,以恢复血压的昼夜规律变化。③本组中有白大衣高血压22例,占10.58%。均不需要服降压药,从而避免抗高血压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减少了医疗支出。嘱这类人群以调节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为益,应定期随访血压。综上所述,24 h动态血压监测,准确了解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血压及昼夜节律变化的特点,对高血压患者的诊断、预防和临床合理有效治疗,以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且经济便宜,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8(2):100.
[2]楼强.高血压患者需要与其并非脑卒中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