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529例浅部致病真菌分析

发表时间:2011-10-11  浏览次数:619次

  作者:王少红  作者单位:黄石市一医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浅部致病真菌感染状况及病原菌分布。方法:沙保弱分离培养基SDA、小培养、柯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菌法,以标准菌株及临床送检真菌标本529份进行真菌培养,观察培养特性及菌种分布。 结果: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在培养标本中,红色毛癣菌占多数,阳性率68%;念珠菌次之,占22%;头癣以紫色毛菌占多数,占7.2%。结论:培养鉴定结果显示,本地区浅部致病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是主要的致病真菌,念珠菌次之,头癣以紫色毛癣菌占多数。

  【关键词】 皮肤病;浅部真菌;培养

  浅部真菌感染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导管技术的广泛开展,真菌感染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和实验室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了解本地区浅部致病真菌感染状况,作者对来我院皮肤科就诊之529例真菌感染病例培养标本做了鉴定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我院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患头癣、手足癣、体癣、股癣等529例,其中男性420例,女性109例;年龄6岁~60岁,平均年龄48岁;病史数月或数年不等。收集患者皮肤屑、毛发,甲屑培养标本共计529份。

  1.1.2 质控菌株 ATCC 90029念珠菌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1.3 培养基 沙保弱培养基糖发酵管由杭州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由武汉合力医疗检验用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10%及20%KOH由实验室配制,小培养使用的培养基由实验室配制(KOH能溶解皮肤角蛋白,清除标本中的脓细胞及其他成分,而不破坏菌丝及孢子)[1]。

  1.2 方法

  1.2.1 培养基制作 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并做无菌试验及阴阳对照(沙保弱培养基加入200 mg氯霉素,抑制杂菌生长)。

  1.2.2 标本采集及涂片 采集患者皮肤刮屑、毛发、甲屑,并用10%或20%KOH溶液(甲屑不易溶解时可用20%KOH)加盖玻片制成薄片,直接镜检,阳性者做真菌培养。

  1.2.3 取镜检阳性标本以无菌方法接种两管沙保弱培养基内,28 ℃恒温箱培养2周~3周(1个月不长菌落者报告阴性)。

  1.2.4 菌种鉴定 观察培养基菌落生长形态,对酵母样菌落转种科玛嘉念珠菌显示培养基,做小培养及糖发酵试验同时以标准菌株对照阳性结果。毛癣菌依菌落生长形态,色素的产生及显微镜特性观察不同菌种的菌丝形态,孢子的发生与形态鉴定菌种,(用表型特征来进行分类鉴定是过去和现在都普遍应用的方法)[1]。

  2 结果

  培养结果显示,浅部真菌感染以红色毛癣菌占首位,是引起体癣、股癣等浅表皮肤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菌种分布。

  3 讨论

  近年来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的增多及 抗生素耐药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故真菌培养极为重要。直接镜检涂片虽快速及时,也可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1],但不能确定致病菌种类及菌属,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病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同时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实验结果表明本地区浅部致病真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68%,是体癣、股癣、手足癣、甲癣的主要致病菌。该菌可累及全身,但更常发生在暴露部位[1],且易复发,尤其是甲真菌感染患者,认为不危及生命的安全,仅仅影响美观,加之甲癣的感染治疗时间较长,口服药物虽疗效好,但对肝脏有一定损伤的副作用,患者往往对治疗持有戒备的心理而放弃治疗。念珠菌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占22%,仍是最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由于它在机体免疫机能受损情况下感染,又归为机会致病性真菌,引起致病的念珠菌一直以白色念珠菌居首位[2],还有一些其他念珠菌属,也可引起浅部真菌感染,但致病力较低,糖尿病患者存在白细胞功能的多种缺陷,对念珠菌感染的防御功能下降[3],极易引起感染。头癣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本地区以紫色毛癣占多数,占7.2%,但在头癣阳性标本中所占比例大,占84%;石膏样癣菌占1.1%,占头癣阳性标本13%;黄癣少见,仅1例。在头癣患者中大部分是儿童,农村与城市患儿无较大区别,50年代本地区以黄癣、白癣多见,且大部分以农村患者居多。80年代本地区以脓癣、白癣多见,近年来黑点癣持续增多(黑点癣是由紫色毛癣菌 引起),且极不典型,头癣累及部位更为局限,有些虽皮损广泛,但不典型,多外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及治癣药。皮肤癣菌与季节的关系较密切,当气温高、潮湿、温暖的夏季,发病人数高于干燥、寒冷的冬季,针对真菌的特点,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预防和减少真菌感染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瑞礼.医学真菌学[J].实验室检验指南,2005,24:113.

  [2] 康克非.免疫活性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反应[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486.

  [3] 李春阳,李颖.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与控制对策[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48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