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毛根鞘癌病理分析2例
发表时间:2011-09-22 浏览次数:589次
作者:周永庆1,田林2 作者单位: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1口腔科;2病理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外毛根鞘癌;病理
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ocarcinoma,TLC)是一种少见的毛源性皮肤附属器肿瘤,由于国内文献报告不多[1],因而对本病的认识不足,临床上可能难作出准确诊断,常误诊为角化性磷癌、基底细胞癌、皮脂腺导管炎性增生等。近期我科收治2例外毛根鞘癌的患者,其最大的特点是颌面部烧伤,病程达20余年,2病例均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为外毛根鞘癌,现将该病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历摘要
2例烧伤患者,男性,农民,约30岁。因意外事故致颌面部烧伤,在当地行抗烧伤治疗,创面愈合后形成多发性结节。数年后结节无明显诱因脱皮破溃化脓,给予抗炎消肿治疗后症状缓解,创口愈合。最近反复发作并加剧发展,就诊我科。
体格检查: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无异常。颌面部专科检查:颊部左右不对称,病灶表面凹凸不平呈多个结节状,部分溃烂成多数蜂巢口样,瘘口有乳白色颗粒状分泌物,肿块触之易出血,周围组织呈板样硬结,边界不清。疑为鳞状细胞癌,行病变组织扩大切除术,病理切片检查见肿瘤组织由典型的外毛根鞘细胞组成,确诊为外毛根鞘癌。
1.2 组织病理
镜下肿瘤与表皮相连,由片状、分叶状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组成。表皮增生、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部分表皮突下伸至真皮网状深层,较大的瘤细胞位于真皮内呈分叶状,大小不一,部分瘤细胞鳞状或透明样,明显异型,排列紊乱,细胞分裂像增多。外毛根鞘角化物质外围包绕瘤细胞,形成角质囊肿。可见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 讨论
外毛根鞘癌是一种少见的毛囊源性肿瘤,属低度恶性[2],其生物学行为和形态不一致[3]。组织病理上外毛根鞘癌有其独特地改变,表现为侵袭增长的肿瘤主要由类似外毛根鞘细胞、不典型透明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增生组织中央的上皮细胞突然转变为伊红无定性角化物质,瘤细胞呈多型性,染色深。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将其分为高、中、低分化三型。高分化似外毛根鞘囊肿,磷状细胞分化良好,胞质嗜酸性或空泡状透明,核圆形,细胞排列无明显紊乱,核分裂像少见;中等分化者小叶外周瘤细胞较丰富,核变大,染色质变深,核分裂像可见;分化差者,瘤细胞明显异型,大小不等,可见瘤巨细胞,多核巨细胞。
外毛根鞘癌在临床上好发于曝光的部位,如:颌面部、颈部、四肢等。本组病例的特殊性在于颌面部的烧伤。TLC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结合文献有以下特征:⑴早期肿瘤多表现为原发性皮下结节或囊肿;⑵生长缓慢,当受到刺激时生长迅速,并发展为外生浸润性包块或蕈状;⑶肿瘤表面易形成溃疡或菜花状,触之易出血;⑷结节内可挤出粉刺样物或囊腔内溢出细小颗粒的乳白分泌物;⑸病程长,皮瘘较大,很少转移。外毛根鞘癌瘤体小叶中有骤然角化现象,并于囊腔中有红染无定型物质,易与鳞癌鉴别。
外毛跟鞘癌发病相对缓慢,本组病例病程长达20年,很少有转移,切除后不易复发,但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有神经周围浸润[4],手术范围应包括边缘正常组织,以免复发。
【参考文献】
[1]罗 燕,邱丙森.8例外毛根鞘癌的组织病理学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3):187-188.
[2]Boscaino A,Terracciano LM,Donofrio V,et al.Tricholemmal carcinoma:a study of seven cases[J].J Cutan Pathol,1992,19(2):94-99.
[3]葛 霞,谢 群,姚 敏,等.细胞角蛋白和cerbB2在外毛根鞘癌中的表达与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7):397-399.
[4]翟志芳,杨希川,叶庆佾,等.巨大外毛根鞘癌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