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2-24 浏览次数:689次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好发于老年人,一年中任何季节均可发病[1-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水肿等,严重者会导致心悸、眩晕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对6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全部资料进行详细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 6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男42例,女18 例,年龄52~84岁,平均((63.5±3.4)岁,病程3~5年,体重(50.7±7.6)kg,身高(165.2±5.9)cm。所有患者心功能为Ⅱ 级~Ⅳ级,室性心律失常24例,房颤23例,房性期前收缩8例,房扑5例,合并高血压23例,冠心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改善心功能药物,同时具体分析每个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对症用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房颤,选用洋地黄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转律和维持窦律的选择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补充钾、镁以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再根据情况选用β-受体阻滞剂及胺碘酮治疗,短阵室速且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应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并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应选择永久起搏器治疗,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多选择利多卡因或胺碘酮,且常需电击复律治疗。
1.3 疗效观察:显效: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消失,无明显心律失常出现。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心律失常减少一半以上。无效:心力衰竭症状无明显减少且症状较明显或心律失常恶化加剧。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60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男性总有效率为95.2%,女性总有效率为88.9%,合计为93.3%,详见表1。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较为多发,并且并发的心律失常种类多种多样,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头晕乏力、水肿等,严重者会导致心悸、眩晕等。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恶性的心律失常往往还会导致患者猝死,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在治疗中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纠正存在的诱因,患者心功能的改善的药物常常选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洋地黄制剂等药物[3-4]。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及钾、镁等电解质紊乱等是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诱因,故需积极防治这些诱因,降低病死率,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应该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当老年患者因为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较差,其病情的变化也比较复杂,其心律失常表现可以随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的纠正而好转或消失,因此应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老年人的心力衰竭表现和房颤等是心律失常引起时,应及时抗心律失常治疗,总而言之,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应在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慎重选择改善心功能和对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4 参考文献
[1] 肖业高,陈 博,刘志红.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00例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8(10):301.
[2] 管品华.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15.
[3] 洪宝武.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房颤合并频发室早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9):36.
[4] 王 妮,高秀芳,王为真.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心脏结构改变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