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患者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比分析
发表时间:2011-01-18 浏览次数:660次
作者:梁荣伟,苏国生,农建宏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 目的 比较常用三种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观察各种方法诊断符合率,为检验与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测梅毒最常用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3种方法对74例住院及门诊梅毒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检查。结果 一期梅毒组和二期梅毒组3种试验方法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三期梅毒组和临床治愈后复查组TP-ELISA法与TPHA法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与RPR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 实验室合理选用3种不同方法平行进行梅毒检测,将减少漏诊、误诊率,为梅毒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判定梅毒的发展、痊愈及药物疗效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梅毒 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 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并危害性大,因此梅毒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已成为当前重要问题。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和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实验室检测梅毒抗体阳性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用于梅毒血清学检验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不同的检测方法都有其特殊的临床诊断价值,实验室如何更合理地选用检测方法,避免误诊、漏诊而产生医患纠纷等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就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3种最常用的不同检测方法对梅毒辅助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用2004~2007年期间我院住院及门诊梅毒阳性74例(病例组)与50例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根据梅毒诊断标准确定一期梅毒组18例,二期梅毒组25例,三期梅毒组16例,临床治愈后梅毒复查组15例。其中妊娠期有13例。
1.2 试剂与仪器
RPR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剂盒;TP-ELISA为厦门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TPHA为日本东亚株式会社提供的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试剂盒。TP-ELISA使用仪器:奥地利生产的Biocell-2010型自动酶免分析仪和AW1洗板机;RPR使用仪器:江苏省姜堰市天力医疗器械厂生产的MM-1型微量振荡器。
1.3 方法
采用目前检测梅毒最常用的RPR、TP-ELISA和TPHA 3种方法,分别对124份标本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平行检测。
2 结果
2.1 RPR、TP-ELISA、TPHA检测结果
74例梅毒阳性患者与5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布情况,见表1。表1 124份血清标本3种方法检测结果分布情况(略)
2.2 RPR、TP-ELISA、TPHA检测梅毒阳性率比较
由表2可见,一期梅毒组和二期梅毒组3种试验方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三期梅毒组和临床治愈后复查组TP-ELISA法与TPHA法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与RPR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表明此两阶段梅毒患者,RPR法检出率较低。正常对照组有1例RPR法试验阳性,提示RPR法试验存在干扰因素,其结果应加以综合分析。表2 3种方法梅毒检测结果阳性率比较(略)注:正常对照组有1例RPR假阳性。与RPR比较,a:P=0.0001,b:P=0.0001,c:P=0.0001,d:P=0.0000
3 讨论
3.1 梅毒是由梅毒苍白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行为在人群中相互传播,并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危及下一代,极少数患者通过其他途径传染,如接吻、哺乳、接触梅毒患者的日常用品而感染。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和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1]。依据感染梅毒螺旋体后机体产生抗体的不同,一期梅毒抗体主要是IgM型;二期梅毒抗体主要有IgM 、IgG型;三期梅毒抗体主要是IgG型。
3.2 RPR试验检查的是人体内的反应素,目前对反应素的来源尚有争议。多数学者认为[2]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组织受到破坏裂解出来一种类脂成分,这种成分与梅毒螺旋体的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类脂质抗体即反应素。梅毒螺旋体破坏组织可使机体产生反应素,而其他破坏机体的过程也可产生反应素,所以梅毒患者RPR试验阳性者并不一定感染梅毒螺旋体,如生理状态妊娠、病毒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等RPR可以呈假阳性。因此,不能单独根据RPR阳性诊断梅毒,其结果应加以综合分析。
3.3 TP-ELISA是利用基因重组工程合成梅毒特异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滴定板上,检测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依据之一。但其检测的是梅毒IgM和IgG的混合抗体,梅毒IgG抗体治愈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较高的阳性率,甚至终生阳性。因此,TP-ELISA阳性只能说明正处于感染期或曾经感染过,不能判断梅毒疾病活动与否,所以不能作为疗效监测手段[3]。
3.4 TPHA主要是确认试验,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疗效果,因为一旦患有梅毒,即便经过正规抗梅毒治疗,仍可检出其特异性抗体,甚至可终生检出阳性[4]。
3.5 目前已知,梅毒血清学检测一般在硬下疳出现最初几天内RPR试验会是阴性,这主要是血清内抗体的量还不够多。感染时间不长的一期梅毒患者体内还未来得及产生这两类抗体,血清学检查则可能为阴性。硬下疳出现l~2周后,RPR试验才转为阳性。RPR试验与TPHA试验相比,前者阴转阳的时间约晚1周左右。对RPR阳性者应加做TPHA,才能确定是否感染梅毒。TPHA阴性者表示无梅毒感染,TPHA阳性者表示有梅毒感染。感染梅毒经治疗后RPR可能转变为阴性,但TPHA仍会维持阳性。梅毒晚期会造成骨、眼、心血管、神经等梅毒感染,但RPR阴性且无传染性,故临床对多器官表现也需注意,及时排除梅毒感染情况。本组74例阳性血清标本检测结果可表明:RPR(-)、TP-ELISA(-)、TPHA(-)提示排除梅毒或初期感染潜伏期;RPR(+)、TP-ELISA(-)、TPHA(-)提示假阳性或初期感染;RPR(+)、TP-ELISA(+)、TPHA(+)提示梅毒感染;RPR(-)、TP-ELISA(+)、TPHA(+)提示晚期梅毒或梅毒既往感染。
3.6 梅毒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唯一依据,临床应该同时检测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和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进行确诊。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梅毒的症状和体征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医生应在掌握患者的个人生活史及体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梅毒化验结果,排除假阳性、假阴性情况,才能作出正确诊断。本组实验统计数据及结果表明,实验室合理选用3种不同方法平行进行梅毒检测,将减少漏诊、误诊率,为梅毒的确诊提供参考依据,并且在判定梅毒的发展、痊愈及药物疗效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黎.梅毒血清学试验几种检测方法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88.
[2]王林娜,郑和义.梅毒血清学快速诊断试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6):62-64.
[3]宋继权,盛晚香,冯谊,等.ELISA在梅毒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14(4):258-259.
[4]阮豪骥.两种梅毒检测方法比较的初步研究[J].检验医学,2005,20(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