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滋病
发表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545次
作者:王国民 作者单位: 云南盐津,盐津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657500
【关键词】 艾滋病
艾滋病取自英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缩写的音译名(AIDS)学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新发现的主要经性接触和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感染传播的传染病。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是HIV病毒浸入人体后专门侵害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从而使T-4淋巴细胞过早老化死亡,于是T-4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继而使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直至丧失造成人体对任何感染失去抵抗能力。
此病毒1981年在美国报道首例病人,1982年正式命名,因其有强烈的传染性和高度的致命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恐惧,被称之为“当代人类新瘟疫”、“超级癌症”。目前已成为毒害面最广的全球性卫生问题,至今为止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几乎无一例不走向死亡,据有关方面介绍截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7316例,其中,艾滋病患者647例,死亡356例,疫情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有关专家预计,到去年底,全国实际感染者已超过50万人。艾滋病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每年以年发率上升20%~30%的速度增加。
1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人和病源携带者,目前的大量事实证明,艾滋病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在实验室中已从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HIV,但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精液和血液,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12月公布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已证实的传播途径:(1)与感染者有过密切的性接触;(2)被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3)受感染的母亲传染给新生儿(可由母体垂直感染);(4)静脉注射毒品者,或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5)用感染者的器官、其他组织(精液)作为供体。未证实的传播途径:(1)偶然的社交接触,包括日常工作、学校等中的接触;(2)食物或水:(3)经空气、粪便或经口途径;(4)昆虫。
2 发病机制
HIV是当代最新发现的一种致命性传染性病毒,侵入人体后专门侵害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4淋巴细胞,从而使T-4淋巴细胞过早老化、死亡。于是T-4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继而使个免疫系统的功能衰退直至丧失,造成人体对任何感染失去抵抗能力。
3 HIV的发病后症状
感染上HIV不等于发病,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时间为6个月至5年不等,发病后的症状一般有以下几点:(1)患者全身乏力,早晨较为明显。(2)发热。(3)夜里盗汗,有时白天也有出汗。(4)颈部、肩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肿大,但无疼痛感觉。(5)纳差,身体很快消瘦,1个月内可消瘦15斤。(6)皮肤出现斑点、皮疹甚至水疱等。(7)大便不正常,小便次数增多。以后可有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经过2~5年即可出现卡波济肉瘤及机会性感染等细胞免疫缺陷的症状。
4 病理分期
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艾滋病的病程可分为3个时期,即由HIV感染,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发展为艾滋病。
4.1 Ⅰ期为HIV感染期 已被感染上HIV,但不表现出任何症状,血液检查HIV抗体阳性,表现为一般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约有90%新感染HIV的人不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或艾滋病,仅保持抗体阳性。
4.2 Ⅱ期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期 出现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病人除腹股沟淋巴结外有2处以上直径>1cm的淋巴结,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而原因不明,同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疲劳、食欲不振、消瘦、腹泻、盗汗等症状。
4.3 Ⅲ期为艾滋病期 突出表现是条件性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原虫等感染和发生恶性肿瘤。根据条件性感染及恶性肿瘤发生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4种临床类型:一是肺型,肺部的感染约占艾滋病症状的一半,最常见的是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约占80%,病人缺氧、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多数患者死于本病。二是中枢神经系统型,由多种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肿瘤、血管并发症及中枢神经的脑损害等,引起头痛、意识阻碍、痴呆、抽搐以及周围神经功能等障碍。三为胃肠型,水样便泻,每天10~20次,失水,养分消耗与丢失,体重减轻,衰弱,病原体主要为隐孢子虫。四为发热原因不明型,表现为高热、不适乏力全身淋巴结肿大。
5 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
5.1 预防 作为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艾滋病带来的灾害是深重的,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首先,人们必须清楚其危害性,养成良好的性生活习惯,禁止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在未彻底治愈之前结婚和生育;戒除婚外性行为,即性交只发生在合法婚姻的夫妻之间,禁止同性恋、嫖娼等不正常的行为。其次,不与别人共用注射器,特别是不共用针头,可能条件下应使用一次性针具,决不能染上吸毒恶习,否则使用不洁针头和共用针头会增加感染的危险;不与其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被血液污染的物品,不使用未经检验的国外进口血液制品,即使国产血液制品,也需要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被艾滋病患者、HIV携带者污染过的物品,应用次氯酸钠消毒。
5.2 治疗 关于艾滋病的治疗问题,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尚未有经治疗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者,目前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5.2.1 抗病毒感染 常用药物有苏拉明、三氮唑核苷、二氧磷基甲酸、HPA-23、α-干扰素、阴道西嘧啶、DOC类药物,美国合成叠氮胸苷(AZT)。AZT可抑制人体T细胞中HTV的增殖。
5.2.2 提高和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 艾滋病患者均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引起条件致病性感染和恶习性肿瘤,因此可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α-干扰素、γ-干扰素、IMREG-1K号、2号、白细胞介素2、免疫球蛋白、蛋氨酸DM-CSF药、胸腺素、转移因子等。目前日本正在试用中药如甘草、黄芪等提高免疫功能。
5.2.3 对症治疗各种条件性感染 可针对不同病原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可用大剂量复方新诺明。
目前,以中国中医研究院吕维柏教授为首的中医专家组研制的中药中,以甘草制剂“克艾可”的疗效最好,另外,针灸疗法运用于治疗艾滋病也有很大希望,国家科委在“九五”攻关课题中,已把中医药治疗AIDS列为六个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