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

发表时间:2010-12-01  浏览次数:504次

  作者:韩家宏,雷楚林,李仁鹏 作者单位:432700湖北 广水,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摘要】 对14例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合并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网状植皮术治疗, 总有效率达100%。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植皮;皮肤缺损;感染

  伤口或创面引流是外科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感染伤口,引流通畅、彻底与否是外科治愈的关键。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aum stalingdrainage,VSD)+网状植皮术处理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患者1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收治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合并感染21例,随机分为VSD组14例,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16~68岁,平均44.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8例,机器绞伤4例,砸伤2例。细菌培养:绿脓杆菌8例,大肠杆菌2例,肺炎克雷柏杆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传统组7例,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9~67岁,平均45.8岁。清创后形成皮肤缺损约为12cm×15cm~20cm×25cm。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VSD组:(1)彻底清除创面的坏死失活组织。(2)根据创面大小裁剪或拼接VSD敷料,将VSD敷料覆盖或填充清创后形成的创面、腔隙,必须使敷料完全覆盖创面,如创面较深,须将VSD敷料填充底部,不留死腔。敷料与敷料相互连接处及敷料与创缘皮肤连接处用4#丝线间断性缝合。引流管可从距创缘2cm正常组织处截孔引出。(3)擦干净创面周围皮肤,用具有生物透性黏贴薄膜封闭VSD敷料覆盖着的整个创面。用“叠瓦法”黏贴敷料。用“系膜法”封闭引流管出创面边缘处,可以有效地防止引流管出薄膜处的松动和漏气;半透膜的覆盖范围应包括创周健康皮肤2cm的范围。(4)将引流管用“Y”形连接头连接,然后接中心负压吸引,调节负压125~450mmHg之间,可见创面缩小,VSD敷料受压变瘪,VSD敷料内的引流管清晰可见,植皮创面得到均匀的压力,24小时持续吸引。(5)术后患肢抬高、制动,全身应用抗生素,术后定时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是否持续有效,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及创面封闭可靠。(6)一般术后5~7天拆除VSD敷料,如肉芽组织新鲜,创面无明显感染,植皮闭合创面;否则需更换VSD,直到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可以行植皮为止。植皮时,再次使用VSD敷料覆盖植皮创面。对照组:清创控制感染后给予网状植皮术,植皮后给予局部加压包扎。

  疗效诊断标准:(1) 治愈:创面在2周内完全愈合,表皮覆盖完好且无需更换敷料;(2)显效:皮肤大部分存活,创面分泌物减少,有新生的健康肉芽生长,创面的面积缩小,需进一步更换敷料,伤口在行游离植皮手术后愈合;(3)无效:原位回植皮肤坏死,分泌物多,无健康肉芽,面积无缩小甚或扩大。

  3 结果 VSD组9例皮片一次全部成活;5例二次清创后,植皮,4例皮片全部存活创面愈合,1例皮片存活95%,创面全部治愈。平均使用VSD 8.5天,平均使用VSD辅料3.5片,平均住院(19.8±5.6)天。对照组7例治愈1例,显效4例,无效2例,平均治疗(27.4±6.8)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本组14例患者创伤严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创面感染。应用VSD技术后, 9例一次性肉芽组织生长良好,予以拉网植皮,再次VSD敷料覆盖密封,7天后均一次全部成活,疗效显著。5例二次清创后植皮,所植皮肤基本成活,可见VSD技术能有效地控制创面感染,创面不需换药,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明显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植皮时应用VSD,提高了植皮成活率及成活质量;患者创面愈合加快,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1-2]。

  笔者认为在使用VSD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术后护理,避免并发症:(1)术后定时观察封闭薄膜有无漏气情况,负压源负压是否达到要求,保持负压状态;(2)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发现堵塞先通过挤压引流管堵塞部位解决,如不行则更换VSD引流;(3)定时检查VSD敷料有无干燥、变硬,可以通过引流管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软化变硬的VSD敷料;(4)发现薄膜下积液应及时更换薄膜或更换整个引流。

  【参考文献】

  [1]代庆春.真空封闭引流在创伤修复中的现状展望[J].创伤外科杂志,2007,9(4):371-372.

  [2]杨越涛,张晓华,李英才,等.反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肢体大面积皮肤撕脱伤[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31-23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