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0-09-27 浏览次数:550次
作者:杨磊 苏湛 黄殿芳
【关键词】 痤疮;严重度分级;治疗
痤疮为一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12~24岁青少年中痤疮的发病率高达85%,而且发病年龄有向儿童和中年两级扩展的趋势。痤疮病因复杂,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与内分泌、遗传、感染、气候变化、精神、营养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1 痤疱严重度分级
为评价新药疗效和指导临床治疗,目前已提出了20多种痤疮严重度分级系统[1],大致可分为皮损计数法、分级法和照像法3类。计数法是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即对所有皮损进行计数,以各类皮损数的总和作为分值可只计算占优势的皮损总数或只计算炎性或非炎症性皮损的数值,也可以只计算某一种类型的皮损[2]。分级法是一种对痤疮严重度进行定性描述的方法,如Pillsburg分级法,根据炎性皮损和深在皮损之多少分为4级:Ⅰ级(轻度),黑头粉刺为主,有散在的炎性皮损;Ⅱ级(中度),Ⅰ级加浅表性脓疱,炎性皮损数目较多,仅限于面部;Ⅲ级(重度),Ⅱ级加深在性炎性皮损,发生于面、颈、背部;Ⅳ级(重度- 集簇性),Ⅲ级加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3]。Plewing等将痤疮分为粉刺性痤疮,丘疹脓疱性痤疮和聚合性痤疮,并根据皮损数量和占优势皮损类型(炎症与非炎症)将痤疮严重度分为4级[4]。美国皮肤病学医学会于1990年召开了痤疮分类研讨会,提出了根据炎性损害分为3级:轻度,丘疹/脓胞很少或数个,无结节;中度,丘疹/脓疱数个或很多,结节很少或数个;重度,丘疹/脓疱很多和(或)广泛,结节很多[2,5]。照像分级法:由Gook等于1979年提出,并由Wilson于1980年改良,即对痤疮患者进行拍照,分级时将患者的照片与标准像册做对照,包括皮损分级和综合分级[2,4]。由于痤疮患者之间的差异性,临床上对其严重程度较难做出客观评价。目前在各种痤疮严重程度的分级中,尚未有一种为临床医生所普遍接受的方法[4],其中有的分类法无定量指标,有的过于烦杂,需要计数和计算,有的需要标准照片,这些均难以应用于临床。目前一般认为,一个理想的痤疮严重度分类法应符合下列标准:①准确和可重复,②简单易行,③不用复杂的计算或照像,④能有效指导治疗。为了便于临床医生记忆和应用,综合了多种分类法的利弊,目前国际上多采用一种新的分类法,即三度四级分类法,此法简单易记,易于在临床上应用(见表1)。
表1 痤疮国际分类法组别 临床表现轻度(略)
在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三度四级分类法中,随着级别的上升,痤疮的皮损形态由简单到复杂,数目由少到多,炎症由轻到重,各级痤疮中都有其主要的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中应抓住主要矛盾,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最为重要的。Ⅰ级痤疮较轻,皮损数目少,以粉刺为主,故治疗主要为去除粉刺。由于粉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和皮脂分泌增多所致,所以主要选择抗角化和去脂药物。局部抗角化药物可用维甲酸类药物为主,如全反式维甲酸霜、达芙文凝胶、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等,去脂可嘱咐患者多洗脸,保持皮肤清洁,或外用5%硫磺洗剂等。Ⅱ级痤疮:粉刺和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治疗应包括抗角化、去脂和抗感染。以外用维甲酸和抗菌素为主,如达芙文凝胶加1%红霉素溶液或过氧化苯甲酰。Ⅲ级痤疮:主要表现为炎症性损害,因此,应以抗感染治疗为主,抗粉刺治疗为辅。可选用口服抗菌素加外用维甲酸。有效的口服抗菌素有:四环素类(四环素、强力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等)、磺胺类(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等一般不选用。Ⅳ级痤疮:主要损害为结节/囊肿。由于病变炎症较重,外用药物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应以内用疗法为主,并采取联合用药。可口服异维甲酸加口服抗菌素或口服雌激素加口服抗菌素,必要时可合用一定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各级痤疮经恰当的治疗病情控制好转后,都应给予巩固治疗。巩固治疗以去脂和抗角化治疗为主,坚持外用维甲酸类药物,并告患者勤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性饮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及愉快的心情,以预防新的粉刺形成。
参 考 文 献
1. Lehmann HP,Robinson KA,Andrews JS,et al.Acne therapy:a methodologic review[J].J Am Acad Dermatol,2002,47(2):231
2. Allen BS,Smith JG Jr. Various of parameters grading acne Valaris[J].Arch Dermatol,1982,118(1):23
3. Cook CH,Centner RL,Michaels SE,An aene 9 rading method using photographic standards[J].Arch Dermatol,1979,115(5):571
4. Doshi A,ZaheerA,Stiller MJ.A comparison of current acne grading systems and proposal of a novel system[J].Int J Dermatol,1997,36(6):416
5. Pochi PE,Shalita AR,Strauss JS,et al.Repor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acne classification[J].J Am Acad Dermatol,1991,24(3):495
1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滨州市 256603;2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