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加自拟消风散治疗荨麻疹
发表时间:2010-06-03 浏览次数:515次
作者:韩 锋,效亚力 作者单位:104000 内蒙古包头,包头市第八人民医院
【关键词】 荨麻疹;穴位贴敷;自拟消风散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1-6676(2010)02-0111-01
荨麻疹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病,笔者自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采用穴位贴敷加自拟消风散治疗荨麻疹38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15~52岁,平均34.6岁;病程2周~6年,平均18个月。
1.2 分型 共分3型。(1)风热犯表型(22例)。症见:风团鲜红,灼热剧痒,伴发热恶寒,遇热皮疹加重,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2)风寒束表型(6例)。症见: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浮紧。(3)血虚风燥型(10例)。症见: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伴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1.3 疗效方法
1.3.1 中药治疗 自拟消风散:荆芥6g,防风9g,连翘20g,蝉衣9g,白鲜皮9g,桑白皮10g,白蒺藜9g,白术9g,茯苓12g,僵蚕9g。风热型加金银花15g,柴胡8g,牛蒡子8g;风寒型加麻黄9g,桂枝9g;血虚型加当归10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10g。每日1剂,每日3次,一次9g。
1.3.2 穴位贴敷治疗 取自拟消风散(分型酌加药)0.2~0.4g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外贴曲池、大椎、悬钟、梁丘穴。风寒型加列缺;风热型加外关;腹痛、腹泻加神阙。每日1次,一次6~8h。
1.4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皮疹消失;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皮疹基本消失;好转:主要症状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1.5 治疗效果 痊愈24例,占63.16%;显效9例,占23.68%;好转4例,占10.53%;无效1例,占2.63%。有效率97.37%。
2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疹块损害,瘙痒剧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迹,骤然发生,迅速消退,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诸病源候论·风疹身体瘾疹候》指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又说:"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博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锫癗,状入麻豆,甚者渐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皆可患病。自拟消风散中用荆芥、防风能祛风止痒,连翘、蝉衣达解毒透邪,开宣肺气之效,白鲜皮、桑白皮达除湿止痒之功,白术、茯苓健脾护胃,僵蚕也起到祛风止痒的作用。数药共用能祛风止痒、解毒透邪,对荨麻疹起到良好治疗作用。穴位贴敷可通过毛窍渗达病处,通过对穴位刺激,可循经内达脏腑,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祛风透邪的作用。 综上所述,荨麻疹病因复杂,对其治疗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抗组胺药方面,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荨麻疹的问题。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特别是中医治疗的方法,可以给荨麻疹治疗方法开辟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