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皮肤光毒性反应3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528次

  作者:李雅芬 作者单位:31000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关键字: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皮肤光毒性反应

  近三年来,本科诊治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3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至2006年4月,在本科就诊临床诊断为药物光毒性反应的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0~73岁,平均(40.1±14.1)岁;病程3~18d,平均10.3d。药物种类:司帕沙星引起12例,氧氟沙星引起9例,洛美沙星引起5例,环丙沙星引起5例。皮疹类型:红斑水肿型28例,水疱型3例。所有病例未见黏膜损害。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3例(9.68%)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0例(96.77%)肝脏转氨酶正常,1例(3.23%)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60u/L)。大小便常规、血肾功能、血酯血糖、血清白/球比例、血电解质均正常,5例(16.13%)呼吸道感染患者胸部X线检查示双肺纹理轻度增粗,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1.3 诊断与治疗

  有明确的用药史(口服或静脉给药)、服药期间有日光照射史、具有临床皮疹表现,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光敏性皮肤病,诊断为药物引起的光毒性反应。 首先停用致病药物,叮嘱患者避光,如原有疾病尚未痊愈应更换其他类别的抗菌素。同时,口服一般的抗过敏药物,肿胀明显或伴有水疱者依病情轻重给予中小剂量皮质激素口服或静滴,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及氧化锌软膏。皮疹消退后部分患者可继发暂时性色素沉着和脱屑。

  2 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因抗菌作用广谱高效,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其自身化学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光毒性。喹诺酮类药物母环8位取代基与光毒性有直接关系,8位若引入卤素,可使光毒性增加,取代基对光毒性的增加程度依次为C-F>C-Cl>N>C-H>C-CF3>C-OCH3。司帕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均因母核基础上引入了氟,因而增加了其对光敏感性,而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因C8位引入甲氧基故增加了此类化合物对紫外线的稳定性[1]。

  药物的光敏感反应包括光变应性反应和光毒性反应两种。光变应性皮疹以光暴露部位为主,但远离暴露部位也可发生,皮疹形态为湿疹样,停药后病情可迁延数周;光毒性反应为非免疫性反应,一般表现为水肿性红斑,色素沉着,水疱、大疱,甚至出现中毒性表皮松解坏死。光毒性反应一般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仅限于表皮。本组31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光毒性反应,非暴露部位无皮疹,也未出现湿疹样反应。有作者认为药物的光毒性与剂量相关,与患者年龄无关。

  Hamanaka等[2]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司帕沙星剂量在10mg/kg时,予长波紫外线UVA照射4h后无或仅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而40mg/kg时显示非常严重的光毒性反应。因此,在处方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光敏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同时,应嘱咐患者用药期间避免日晒,提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减少用药剂量,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毛浩玉. 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4,31(4):233~236.

  2 Hamanaka H,Mistsutani H,Shimizu M,et al.Photosensitivity due to sparfloxacin depends on the dose of sparfloxacin and UV irradiation. Hifaka Gakkai Zasshi,1995,105(4):60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