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西汀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4-02-10 浏览次数:657次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成为中老年致死或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笔者观察长春西汀、银杏达莫单用及联合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1年8月~2013年月8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80岁。既往有卒中病史6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长春西汀组(A组)、银杏达莫组(B组)和联合用药组(C组),各2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类型、梗死部位、既往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治疗方法:患者在常规治疗(脱水降颅压、降低血黏度、清除自由基、降压、降血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上,A组给予长春西汀30mg静脉滴注,1次/d。B组给予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C组给予长春西汀30mg加银杏达莫3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天。1.3 观察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指定的中国卒中量表(CSS)[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②实验室指标:血糖、凝血,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变化,头颅CT或MRI; ③随时记录药品不良反应。1.4 疗效评定: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0级,可恢复工作和操持家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部分生活自理;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内或者增加。基本治愈+显著进步=显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总有效。1.5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SPSS1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治疗前CSS评分和ADL评分在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2.2 三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C组总有效率为90.00%,A组、B组总有效率为70.00%、75.0%,C组总有效率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2.3 不良反应: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适,治疗前后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实验室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而造成继发性损害、再灌注损伤等产生大量的自由基,所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及时促进血流再通,避免大量自由基产生[3]。长春西汀是从夹竹桃科小蔓长春花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4],具有高脂溶性,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通过抑制脑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微循环,有利于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促进脑组织摄取、利用葡萄糖,增加三磷酸腺苷的合成,改善脑组织的代谢;长春西汀还具有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清除氧自由基,通过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转化,改善梗死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银杏达莫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5],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甙与双嘧达莫的复方制剂,银杏黄酮甙具有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动脉顺应性和微循环的作用;双嘧达莫通过抑制组织中的磷酸二酯酶(PDE)、血栓烷素A2(TXA2)形成,抑制血小扳聚集,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综上所述,长春西汀和银杏达莫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改善血循环,清除自由基,减少脑组织继发性损害,有助于脑梗死后微循环的恢复。两者联合治疗脑梗死患者疗效优于单药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疗效肯定。
4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段洪连,刘美云.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评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18.[3] 任长安.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65.
[4] 鲁文琴.长春西汀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3):118.
[5] 宾 驰.银杏达莫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4):88.
[收稿日期:2013-10-09 编校:潘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