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皮肤下结核误诊治疗3例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43次

作者:刘念斌,王振海,高颜作者单位:鱼台县人民医院,山东 鱼台 272300《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1月6卷21期 文章 【关键词】  皮肤下结核;误诊;治疗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例1女,32岁。发现右乳腺肿块0.5 a,逐渐增大,曾按“炎症”、“乳腺增生症”治疗无效。右乳触及皮下包块界限不清,质地稍硬,稍有压痛。疑诊肿瘤行活检术,切取组织4 cm×3 cm×1.5 cm,送病理诊断。例2男,55岁。无意中发现右颞部包块2个多月,微痛。曾行抗感染治疗无效,包块逐渐增大。包块触之表浅,与周围粘连,质地软。疑诊为肿瘤行活检术,切取组织3 cm×2.5 cm×1.5 cm,送病理诊断。例3男,79岁。发现右上肢肿物18个月,4年前曾接受右前臂上端肿物切除术,未做病理诊断。术后0.5 a右臂发生多个结节状包块,后感右胳膊肿胀不适,包块结节逐渐增大融合,微痛,曾按“脉管炎”治疗无效。近1年来患者右上肢逐渐增粗、肿胀,皮色变红,皮肤板硬,肘关节活动受限。切取组织5 cm×4 cm×3 cm,送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均为皮下软组织,灰红色,切面肉红色其间,多个点状灰白色结节,质地稍韧。送检组织均按病理常规HE制片。镜下:为特异性病变,典型的结核肉芽肿,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坏死周边为多少不等的上皮样细胞,其中可见郎格汉斯(Langhans)多核巨细胞及少量淋巴结单核细胞,外围为淋巴单核细胞浸润或非特异性慢性炎病。表皮组织有轻重不同的增生。组织切片抗酸杆菌染色,在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查到结核杆菌。呈细长稍弯的杆菌长2.5 cm~3.5 cm,宽约0.3 cm[2]。病理诊断:皮肤结核硬红斑型[3]。  2  讨论

  3例患者,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均未发现阳性特征,特别是肺部未见结核感染病灶。均属原发性皮肤结核,但原发性皮肤硬红斑性结核更少见。与皮肤硬红斑的鉴别见表1。有利于对结核防治措施的完善,结核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临床外科对少见型皮肤硬红斑性结核认识不足,误诊了上述3例。特别是第3例,大医院都当成良性肿瘤,切除不送病理诊断。术后上肢肿胀,按“脉管炎”治疗,使之病情加重,从肩关节到腕关节上肢肿胀,皮肤板硬,皮下结节相互融合,肘关节受限。其次误诊的原因:不是好发部位,中老年人,皮肤没发生明显的病变,肿物位于皮下,局部淋巴结未见肿大。诊断的要点:组织切片中看到典型的结核肉芽肿,而抗酸杆菌染色必需找到结核杆菌。另外还应该注意结核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常见是Ⅲ型)所致的病变有结核性肉芽肿,但抗酸杆菌染色找不到结核杆菌。此3例患者活检组织切片HE染色均可看到典型的结核肉芽肿,并且抗酸杆菌染色查到结核杆菌。表1  皮肤结核与硬红斑的鉴别要点疾病(略)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