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1例甲状腺功能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866次

作者:陈梅卿,巫斌,孙华瑜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甲状腺功能试验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因素。  方法  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的SLE患者51例,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21例)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0例),分析2组间的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补体C4、IgG、IgM、IgA、年龄、病程、非甲状腺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核抗原(ENA)抗体谱]阳性数、甲状腺抗体(TGab、TMab、TRab)阳性率、合并感染人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  甲状腺功能异常组SLEDAI均数及TRab阳性率高于正常组,而血清中CRP、补体C3水平及合并感染人数低于正常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与SLE病情活动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非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数、合并感染等因素无关;TRab阳性的SLE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笔者回顾性分析51例SLE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旨在探讨影响SLE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因素,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收集2003年12月~2005年12月住院、同时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的51例SLE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47例,年龄(34.4±12.7)岁(15~67岁)。SLE的诊断参照文献[1]。

  1.2  方法

  51例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晨起空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游离T3(FT3)、游离T4(FT4)、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其中40例查抗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45例查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43例查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以上检查所用试剂盒均购自美国戴尔公司。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ENA抗体谱,试剂盒购自德国欧盟公司。所有病例均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补体C4、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各项检测结果正常值参照本院实验室标准:FT3(2.5~6.5 pmol/L),FT4(11.5~23.2 pmol/L),sTSH(0.35~5.5 mIu/L),TGab(≥30%为阳性),TMab(≥20%为阳性),TRab(≥11 U/L为阳性),CRP(0~8 mg/dL),ESR(0~20 mm/h),补体C3(0.85~2.01 g/L),补体C4(0.16~0.47 g/L),IgG(6.94~16.2 g/L),IgA(0.69~3.78 g/L),IgM(0.63~2.63 g/L)。所有病例均记录年龄、病程及是否合并感染等项目,并按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狼疮活动指数(SLEDAI)简易记分[1]。按甲状腺功能评估结果分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和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前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亚临床甲亢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亚临床甲减症及低T3和/或低T4综合征。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51例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正常30例,异常21例,甲亢3例(5.88%),亚临床甲亢4例(7.84%),甲减5例(9.80%),亚临床甲减3例(5.88%),低T3和/或低T4 6例(11.76%)。

  2.2  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SLEDAI评分、补体C3、CRP等指标的比较见表1。表1  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SLEDAI评分等指标比较(略)

  2.3  甲状腺功能异常组TRab、TGab、TMab阳性率、合并感染人数等计数指标比较见表2。表2  甲状腺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TRab等指标比较(略)

  3  讨  论

    甲状腺疾病在SLE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211],本组资料观察51例SLE患者中甲状腺功能异常21例,与文献报道相似。SLE活动程度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与血清中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笔者资料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组SLEDAI高于正常组,而血清中补体C3水平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SLE病情活动有关,活动度越高,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越高。丁鹤林等发现SLE活动组的低T3和/或低T4发生率显著高于稳定组[9];颜永清等观察了13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现其中2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且多发生在SLE活动期,随着狼疮病情好转,甲减好转[10]。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资料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组血清中的CRP水平及合并感染人数均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甲状腺功能异常不受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安媛等研究表明,CRP对于鉴别SLE活动与合并感染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SLE合并感染时大部分患者的CRP明显升高,而SLE活动时CRP大多正常或略高,但少数患者,尤其合并浆膜炎者的CRP水平可较高[11]。

    甲状腺功能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ANA、抗dsDNA、抗ENA抗体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上述抗体关系不密切,这与张红卫等的统计结果相符合[12]。

    叶中景等对甲状腺抗体阳性与阴性的2组SLE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阳性组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阴性组,据此推断SLE患者中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13]。而笔者资料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SLE患者与正常的SLE患者的年龄和病程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TMab在自然人群的阳性率约为8.4%,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则高达15.4%~44.7%[14]。笔者资料中,SLE患者的TMab阳性率为20.93%,与文献报道相符。部分正常人,特别是妇女,TGab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40岁妇女检出率可达18%[14],本研究SLE患者的TGab阳性率为13.33%,与之接近。Pyne等观察300例SLE患者,>14%(42/300)患者甲状腺抗体阳性,而在合并有甲状腺疾病的SLE患者中,上述抗体的阳性率更是高达68%(15/22),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6]。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SLE患者与正常的SLE患者TMab、TGab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例数偏小有关;而异常组TRab的阳性率却远高于正常组,提示TRab阳性的SLE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易感性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6900.

  [2]  Dawson JK, Lynch MP. Thyroid autoimmunity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 fluctuating course[J]. Br J Rheumatol, 1996,35(2):195196.

  [3]  Scofield R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Sjogren's syndrome[J]. Clin Exp Rheumatol, 1996,14(3):321330.

  [4]  Mihailova D, Grigorova R, Vassileva B, et al. Autoimmune thyroid disorders in 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 an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dv Exp Med Biol, 1999,455:5560.

  [5]  Mc Donagh JE, Jsenberg DA. Development of additional autoimmune diseases in a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nn Rheum Dis, 2000,59(3):230232.

  [6]  Pyne D, Isenberg DA.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nn Rheum Dis, 2002,61(1):7072.

  [7]  Biro E, Szekanecz Z, Czirjak L, 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emic and thyroid autoimmune diseases[J]. Clin Rheumatol, 2006,25(2):321330.

  [8]  郭  辉,程西锋,蒲  丹,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发病的相关性探讨[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2,8(5):296298.

  [9]  丁鹤林,傅祖植. 血甲状腺激素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及其预后的关系[J]. 临床内科杂志, 1997,14(5):259260.

  [10]  颜永清,陈小华,宁开燕. 狼疮性肾炎并甲状腺功能改变1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13(21):100102.

  [11]  安  媛,李  茹,栗占国,等. C反应蛋白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合并感染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5,9(5):299302.

 [12]  张红卫,蒋  明,黄英伟,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J]. 广东医学, 2001,22(1):5859.

  [13]  叶中景,徐月明,蒋旭金,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湖南医学, 2001,18(6):454.

  [14]  陈文彬,潘祥林. 诊断学[M].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4.

  作者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厦门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厦门361003

  作者简介: 陈梅卿(1970~),女,主治医师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