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中医治疗限局性硬皮病1例

发表时间:2010-01-19  浏览次数:583次

作者:付 陈可平    作者单位: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 100010 【关键词】  限局性硬皮病 辨证施治 中医药疗法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组织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分限局性和系统性两种[1]。限局性硬皮病是一种自限性皮肤病,病变仅发生于皮肤或皮下组织,无系统受累。此病属中医学“皮痹”、“血痹”范畴。赵氏[2]将本病称为“皮痹疽”。本病素因营血不足,外受风邪,血行不畅,凝于肌肤;或因肺、脾、肾阴阳两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复感风寒湿之邪伤于血分,而致荣卫行涩,经络失疏、阻隔,气血凝滞而发本病。临床上此病比较少见,但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应用自拟方治疗严重限局性硬皮病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5O岁,2001年1月10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右额部位因与硬物摩擦皮肤破损,患处周围开始为不规则淡红色斑片、微肿,其上散在红色丘疹,后逐渐延及整个右面部,自觉刺痒。曾于某院临床及病理初步诊断为硬皮病,并予丹参酮静脉点滴治疗数周,患者自觉无效后来诊。查:右面部大片不规则红斑伴轻度水肿、刺痒,右额部约鸡蛋大一块皮肤萎缩、变薄、硬化,紧贴于深部组织,弹性消失,毫毛稀疏,皮损总面积约占右侧面部总面积80%,舌黯淡,苔薄白,脉沉。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限局性硬皮病,证属肺脾不足,兼感外邪。治以健脾益气、活血软坚。药用:黄芪、太子参、生地黄、马齿苋、白鲜皮各30 g,生白术、赤白芍、地肤子、草河车、鸡血藤各15 g,生甘草、当归、水蛭各10 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药煎3次,前2次内服,第3次药汁每日睡前凉敷患处20 min,为避免刺激患处,暂时不予外用药。此后患者每半月复诊1次,病情无明显变化,守方治疗2个月后,患者舌质仍淡,右面部红肿稍减轻,仍畏寒肢冷,患处刺痒稍减轻,故于原方将生地黄换成熟地黄,加附子(先煎)10 g、夜交藤15 g、阿胶(烊化)10 g、鹿角胶(烊化)6 g、玄参15 g以加强养血活血、温经通络之力。此后每次复诊均在此方基础上稍作增减,如大便干加熟大黄,食欲不佳加焦三仙。1个月后原方去附子,外敷同前法。患者病情逐渐减轻,患处色仍红但不肿,皮肤萎缩变薄硬化处渐软,畏寒肢冷减轻。持续治疗7个月后,见右额皮肤萎缩处明显变软,用手捏可捏起少许皮肤。右面部皮肤皮损基本消失,仅耳前仍有硬币大一块红斑。原方去鹿角胶、玄参、草河车,加生薏苡仁、冬瓜皮各30 g继服。此后患者每月复诊1次,药方未作大的改动,其皮损持续消退。2002年1月复诊时,绝大部分皮损萎缩硬化处色泽、形态接近正常,舌红,苔白,脉沉而有力,其病情已基本痊愈。为彻底治愈,防止复发,改方继续内服,药用黄芪15 g,太子参10 g,生地黄30 g,马齿苋30 g,白鲜皮30 g,地肤子15 g,白术10 g,茯苓15 g,赤白芍各15 g,鸡血藤15 g,当归10 g,北沙参15 g,焦三仙30 g。14剂,隔日1剂。嘱患者服完该药后,如无不适,则每个月照方抓药续服1周,持续半年。此后患者未再复诊。2007年10月10日回访患者,见其体健,精神尚佳,每日正常上班。观其原皮损处皮肤,未见红斑、萎缩、瘢痕等,患者自述2002年后病情一直未再发,现每日均少量饮白酒亦无碍。

  2  讨论

  本案患者为公园冰场工作人员,易受寒湿之气,加之外伤而诱发本病,辨证属肺脾不足,兼感外邪。故健脾益气、活血软坚是其主要治法。现代研究表明,健脾益气可改善患者免疫异常状态,活血软坚可改善微动脉的阻塞,以利于皮损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微循环的改善。笔者认为,对本病的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温经通络、活血软坚为大法,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机转化,辨证施治,局部与整体并重,只要辨证得当,以中药内服为主坚持治疗,就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何春涤,张建中,等.皮肤性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

  [2] 赵炳南,张志礼.简明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23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