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活血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4例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13次
作者:王海林【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在祖国医学中称为“缠腰火丹”、“蛇盘疮”。它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1]。本病常突然发生,初期表现为红斑和簇集的水疱,沿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局部灼痛、窜痛。中医用清肝泄热、健脾除湿法治疗本病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也有部分老年患者在皮损消退后,后遗的神经痛往往顽固难治,甚至多年不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养阴活血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观察的24例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62.8岁。病程2个月~2.5年,平均病程8个月。后遗颜面部三叉神经痛者10例,后遗躯干部肋间神经痛者9例,后遗四肢神经痛者5例。 1.2 治疗方法 以身痛逐瘀汤[2]配合增液汤[3]加减为主方。药物组成为:秦艽15g、桃仁15g、红花15g、鸡血藤15g、没药10g、五灵脂10g(包煎),地龙15 g、生地20g、元参15g、天麦冬各15g。疼痛发于头部加川芎15g、蜈蚣3条;发于躯干部加元胡15g、香附15g;发于上肢者加姜黄15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5g。胃脘部不适,大便溏泄可酌加砂仁10g,山药20g以开胃健脾;大便干结可加酒川军10g以通便泄热。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服。 2 结果
2.1 经过1~3个月的连续治疗,疼痛完全缓解者17例,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者5例,有2例因未见明显疗效 分别于治疗34天和45天后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在10例面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完全缓解5例,明显减轻3例,无效2例。在9例躯干部肋间神经痛者中,有8例完全缓解,1例明显减轻。5例四肢神经痛患者全部治愈。 2.2 典型病例 张某,男性,64岁,2001年10月10日初诊。患者于1999年12月感冒后,在左侧头面部出现簇集的红斑、水疱,伴有烧灼痛。在某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用中药、西药治疗月余后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疼痛有加重之势。曾在多家医院用维生素、芬必得、中药等治疗,均未见 好转,逐来我院就诊。当时患者左侧前额、头皮刺痛不可触碰,以夜间为甚。左侧颊部、口角麻木,口干寐差,烦躁易怒,大便偏干。查:左前额可见散在的片状色素减退斑,左面部略有感觉障碍,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涩。证属肝肾阴亏,瘀血阻络。治以养阴清热,活血通络。用基本方加川芎10g,蜈蚣3条,酒川军5g。服药15剂后,疼痛减轻,情志好转,大便不干。原方去酒川军继服20剂,疼痛完全缓解,病告痊愈。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痛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中医辩证应归于:“瘀”证范畴。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单纯运用活血通络或行气化瘀法治疗又往往难收全功。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只注意到了化瘀祛邪的一面,而忽视了养阴扶正的一面,因年老之体每多气虚阴亏,又因热病日久或过用苦寒除湿之品,都可进一步劫伤阴液,从而使阴津更加不足。本文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干唇燥,毛枯肤槁,舌红少苔,夜热早凉等阴虚症状,这也充分证实了上述观点。 另外,血瘀与阴虚密切相关。阴虚是诸多致瘀因素的病理枢机,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如阴液不足,可导致脉络枯涩,血行迟滞,易于产生瘀血。如果以养阴之品濡润脉道,增水行血则有利于血液的运行。而且阴津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水津充足,血能畅行。现代研究还表明,养阴可补充人体多种营养,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之作用,有助于受病神经的修复。因而,养阴扶正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通具有重要作用,在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另一个方面。
在本治疗中用桃仁、红花、鸡血藤、没药、五灵脂、秦艽、地龙等活血通络止痛而不伤阴;再配以滋而不腻,滋而能通之生地、元参、天麦冬以增其液,使阴液充,经络通,损伤复,从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63 [2] 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7 [3] 方药中.温病条辨讲解[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