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皮肤病与性病学》

背俞穴放血与中药结合治疗痤疮30例

发表时间:2009-07-01  浏览次数:673次

作者:周雁蓉作者单位:延边妇幼保健院,吉林 延吉 133001          【关键词】  痤疮 背俞穴 放血疗效 中药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皮脂腺发达部位,临床表现以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疮结节和囊肿等为特点,多为青春期人体内雄性激素增多,皮脂腺分泌增多,上皮细胞不能畅通的排出而瘀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病情发展可引起毛囊皮脂腺发炎,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甚至遗留疤痕,影响美观而使患者痛苦。中医称之为“粉刺”,又名为“肺风粉刺”。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放血与中药并用疗法治疗痤疮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3例,女23例;年龄13-4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以面色红,带有白色脓点、结节较大为主,偶有囊形成。

  2  治疗方法

  2.1  背俞穴放血  取穴:十二经络背俞穴即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膀胱俞、肾俞、心包(督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膈俞,共十三个背俞穴,双侧共26穴。嘱患者平卧,背部充分暴露,首先是选择两个不同的背俞穴(如右侧膈俞和左侧大肠俞),选择相邻较远的两个穴位,利于充分放血拔投罐。先常规消毒,然后将皮肤提捏,用16号注射器针尖浅刺5-7处,迅速将火罐扣住,留罐15min,每穴出血量在10-15ml,隔日1次,13次为1个疗程。1周3次,疗程期间休息3-6d(经血量多者暂停)。

  2.2  中药口服  处方  龙胆草15g,柴胡15g,当归15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菊花15g,栀子15g,甘草10g。感染重有脓者加蒲公英15g,鱼腥草15g,败酱草15g;形成囊肿或结节加夏枯草15g。每日1次,水煎服,早中晚分服,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3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参加《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拟定[1]。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者25例,占87.5%,好转者5例,占12.5例。

  4  病案举例      朴某,女,19岁。面部痤疮3年,16岁时面部起痤疮,红肿而痒。月经前及食肥甘厚味之品时症状加重,伴有胸背散在红色丘疹,近一个月痤疮有增多之势,部分痤疮已形成囊肿,红色结节,采用上法治疗1个疗程后痤疮明显减少,囊肿结节逐渐消退,继续治疗1个疗程,痤疮消失,月经来潮时未见反复,面部留有黯色斑痕,半年后随访未反复,黯斑已变淡,面色较光洁。

  5  讨论      本病的发生多与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肺脾胃肝脏腑失调,致肝失疏泄,脾胃湿热或肺气失宣,均可造成体内产生余热,腠理疏松,开阖不利,毒邪熏蒸于面部,致面部经脉郁滞久而瘀血阻碍毛囊,发为痤疮,且面部易为风邪侵袭,风瘀夹杂,致局部红肿、结节或痒,中药治疗以清泻肝胃湿热,佐以解毒为主,柴胡、龙胆草、白术、茯苓、菊花、栀子疏泻肝火,健脾利湿,当归芳香行气,达到气行则血行之目的[2]。      本病多好发于面、胸、背部,中医理论认为,腰以上为阳,热为阳邪,最宜犯上,背部在体为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主人身之表,背俞穴主治各脏腑疾病,点刺各俞穴后,可起到泻各脏腑之火,既能引邪外出又能使热毒之邪有其出路,从而清泻血中郁热,并含有“苑陈则除之”之意。其中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穴,泻之不仅起到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作用,更有血行风自灭之效,用此法治疗本病,尚有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特点,临床观察此法对痤疮重者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郭春海.单味丹参引治疗痤疮160例[J].吉林中医药,2006,26(9):4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