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646次
作者:黄启青 作者单位:514021 梅州 广东省梅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门诊重度痤疮(Ⅲ~Ⅳ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外用、口服异维A酸或阿奇霉素等综合治疗12周,治疗组在综合治疗4周的基础上,依辩证分型进行8周中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不良反应少,且价格低廉。
【关键词】 重度痤疮;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笔者于2003年7月~2007年8月,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度痤疮患者20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7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男137例,女70例,年龄13~40岁,平均26.3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18个月。病例依pillspbury分类法,符合Ⅲ~IV度诊断标准[1]。有严重胃肠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孕妇、哺乳者不入选。
1.2 治疗方法 207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99例)局部采用3%红霉素、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或0.05%维A酸霜或凝胶;口服阿奇霉素500 mg/次,1次/d,每周连续用3 d,停药4 d,再用药,4周后剂量减半(250 mg/次)再治疗8周;或采用异维A酸胶囊10 mg/次,3次/d,4周后改为2次/d,再治8周。治疗组(108例)按对照组方法治疗4周后,改为中药治疗8周。其中肺热型25例,采用清肺泻热;热毒型20例,采用清热解毒;脾胃湿热型40例,采用清热利湿;血瘀型23例,采用凉血化瘀。治疗期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并定期复查血象、肝肾功能。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1.3 判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计算疗效指数,判定临床疗效[1]。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痊愈:症状、体征改善75%~100%;显效:症状、体征改善50%~74%;有效:症状、体征改善20%~49%;无效:症状、体征改善<20%。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12周后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12周后疗效比较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3 讨论
痤疮是好发于青春期男女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虽然青春期过后往往自然痊愈或减轻,但由于其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颊部、鼻颊沟及胸、背、肩部,极大影响青年人正常交往、就业及婚姻。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因素异常,毛囊皮脂腺导管有角化异常,微生物感染,免疫异常及与饮食、药物、情绪等有关。
异维A酸、阿奇霉素等是目前公认治疗痤疮安全、有效药物。异维A酸是属于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其可抑制皮脂腺功能,显著减少皮脂分泌和黑头粉刺的形成,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PA),降低趋化性,改变淋巴细胞功能。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包括PA在内的厌氧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抗菌谱广,半衰期长,在人体内组织中保持高而持久的血药浓度。由于上述两者价格昂贵,影响其临床上推广运用。
中医认为,痤疮称“肺风粉刺”,主要是由于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盛,加之饮食失调或冲任不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所致。可分型而治[2]:肺热型方用杷叶、黄柏、黄连、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石膏等;热毒型方用银花、野菊花、大黄、黄芩等;脾胃湿热型方用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山楂等;血瘀型方用生地、赤芍、归尾、红花、牡丹皮、桑白皮、夏枯草、凌宵花、白花蛇舌草等。通过本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不低于西医疗法,且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35936.
2 范瑞强.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