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皮炎 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30 浏览次数:792次
作者:侯绍蔚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037008)
【摘要】 目的:观察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皮炎、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对照组(36例)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于初诊当日及治疗1 W、2 W、3 W后对患者分别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结果: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4.411、P<0.05)。结论: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疗效优于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关键词】 皮炎 湿疹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2005年7月~2006年2月,我科应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商品名克廷肤,天津葛兰素史克公司)外用治疗皮炎、湿疹,并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商品名尤卓尔,天津药业有限公司)对比, 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临床确诊为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及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患者共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平均年龄40.8(18~65)岁;平均病程9个月(1个月~3年);皮损面积≤100 cm2;愿意参加本研究并能按时复诊者。排除病例:已知对本品接触过敏者;合并细菌、病毒感染的湿疹及慢性单纯性苔藓;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分布于面部者;治疗前2 W内服或外用过糖皮质激素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淘汰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未按时复诊、自行终止治疗者;观察期间合并使用其它对治疗有影响的药物者。
1.2 方法
1.2.1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外用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对照组36例外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两组患者均每日用药2次,以薄层外涂于患处,并轻轻按摩1 min~2 min,疗程3 W,每周随访1次,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2.2 疗效观察及记录方法:初诊当日及治疗1 W、2 W、3W后对患者分别作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评价,各指标在每次评估时均按4级评分法进行。
1.2.3 疗效判定标准[1]
观察指标:症状(瘙痒)、体征(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浸润、苔藓化等)均采用4级评分:0为无,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疗效指数≥95%,显效为疗效指数60%~94%,好转为疗效指数20%~59%,无效为疗效指数<20%。治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
1.3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临床疗效评估见表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1,P<0.05)。表1 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临床疗效
3 讨论
皮炎、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手、足、小腿、肛门等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时轻时重,顽固难治,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治疗[2]。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是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化学结构上额外修饰产生的一种强效糖皮质激素(分子式为:C25H31F3O5S),其亲脂性大大增强,外用时能与人体皮肤组织以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很好的结合。并且吸收后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17β-羟酸产物,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抑制作用弱。有研究表明,即使应用大剂量丙酸氟替卡松,也未发现因其系统吸收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受抑[3]。是一种全新、强效的“软性激素”外用制剂[1]。
本临床试验对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与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治疗亚急性、慢性皮炎湿疹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8%和55.5%,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说明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的疗效优于0.1%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因而是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的一种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治疗亚急性及慢性皮炎湿疹的外用药。
【参考文献】[1] 郭志丽,顾 军,温 海,等.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331.
[2] 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
[3] 吴文育,傅雯雯.丙酸氟替卡松乳膏[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5):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