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减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22次
作者:徐文龙,喻国华,王月春 【关键词】 荨麻疹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俗称“风疹块”。《诸病源候论》把本病称之为,并将其分为赤疹、白疹二类。主要表现为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可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呈苍白色。风团大小、形态不已,可小如芝麻或米粒;大至巴掌,略高出于周围皮肤。时隐时退,退后不留痕迹。本病特点是,接触冷水或其他冰冷物之后,受冷区暖时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和手部,口舌、咽部等黏膜部遇冷食物或冷饮亦可发生水肿,甚至腹痛。本病多发于女青年,常伴有头痛,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晕厥等症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期长于1年的患者,就诊前1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物,3天内未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入选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期、症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生龙骨20g,生石膏20g,生牡蛎20g,蝉衣10g,全蝎3g,蜈蚣2条,生黄芪20g,炒白术6g,当归6g,荆芥10g,防风10g,甘草3g),水煎服,分2次服,15剂一疗程。对照组: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遇冷不起风团;显效,皮损消退6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遇冷偶起风团;有效:皮损消退30%~60%,自觉症状减轻,遇冷即起风团;无效:皮损消退30%以下,自觉症状为减轻,遇冷仍起风团。
2 结果
治疗结果详见表1。
表1 桂枝汤加减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 (略)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经χ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8.28,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中有2例,用药后出现轻度胃部不适;对照组中有12例出现嗜睡,均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寒冷性荨麻疹是以正气内变为主,复因饮食不节以及鱼、蛋、虾、蟹馨香燥热之味,或外在风寒之邪侵袭机体,“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一旦失和,则“邪气客于肌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所谓“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是也。风寒伤表,病属卫分,故瘾疹色白,遇风、冷则甚,得晴暖则瘥。发疹时间也多在隐晦之日或朝夕阳微之时,治疗以整体调节营卫为主,补肺脾之气为辅,佐以活血祛风。重视营卫二气、肺脾与肌肤皮毛、内外风、心神等的关系,通过整体调节患者免疫力,达到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目的。桂枝、白芍、甘草、大枣为桂枝汤,调和营卫的经典方。龙骨、牡蛎加上桂枝汤即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具有调和阴阳,收敛固涩之功;桂枝、龙骨、牡蛎加甘草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该方有补益心阳、镇静安神之功,对于慢性荨麻疹伴有心神被扰、心烦不安致夜卧难寝者有良好的疗效。荆芥、防风、蝉衣驱风散寒,善于清除外风,风邪是寒冷性荨麻疹发病的关键因素,全蝎、蜈蚣皆为虫类药,具有搜风散邪通络,善于清除内风,对于慢性荨麻疹效果更佳,两者相合内外之风皆能除。生黄芪、防风加炒白术为玉屏风散,使腠理得密,卫表得固,邪不得入。生黄芪加上当归则为当归补血汤,使气血得充,正气得旺,抵御外邪能力增强,而当归又为血分药,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效果。生石膏清除余热,主要是由于风寒之邪郁久致使气血壅滞,不得宣泄于外,郁滞于内而化热。且生石膏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盐、钙盐,其作用能减少血管渗透性,具有脱敏、止痒、消炎之功效。在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均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作者单位: 331800 江西东乡,东乡县皮肤病防治所
330006 江西南昌,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进贤,进贤县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