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8-19  浏览次数:840次

脑梗死(Cerebral embolism)是临床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它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的附壁血栓、动脉硬化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为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笔者对2011年6月~2012年6月所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86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案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52~81岁,平均(62.34±5.03)岁。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3~83岁,平均(62.57±5.21)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肺、肾等器质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及智力低下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指导、检测病情、合理饮食及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护理、语言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项目[2]。 1.2.1 心理护理:针对脑梗死后患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障碍、思维迟钝、寡言少语等抑郁状态,护理人员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疏导患者抑郁情绪,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鼓舞,使患者放下心理负担,积极主动配合医师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1.2.2 语言功能训练:可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或摆放患者喜欢的物品等刺激其听觉和视觉能力,并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发音、词语、短语练习,通过逐步学习和反复的训练,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1.2.3 运动功能训练:患者意识、情绪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简单的肢体训练,如伸展、扩胸、按摩、内旋等,达到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然后逐步进行翻身、站立等简单动作,待患者掌握身体平衡后,在护理人员搀扶下进行缓慢行走,直至独立行走。 1.2.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患者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可指导患者进行起床、穿衣、上厕所、洗脸和吃饭等一系列日常生活活动,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散步、静走等活动,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A)评定,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常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脑梗死后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试验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在NFA评分、FMA评分和 Barthel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故对于脑梗死患者,护理时应给予一定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功能训练、运动动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4 参考文献

[1] 汪林木.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临床医学,2012,32(5):115.

[2] 廖翠强.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67.

[收稿日期:2014-04-14 编校:朱林]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