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观察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19 浏览次数:793次
新生儿肺炎是我国儿童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在新生儿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可分为吸入性与感染性[1]。感染性患者包括在子宫内或临产时、出生后受到感染所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应差、口吐白沫、呼吸浅促、呻吟、呼吸不规则以及体温不稳定等,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呼吸暂停,肺部体征不明显,或者伴有呼吸音增粗、干湿啰音等。由于患者是新生儿,因此在治疗时对护理的要求非常高,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各种体征变化,因此,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提高治疗意义巨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2013年4月88例患有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男57例,女31例,年龄5 h~29 d,体重3.5 ~5.4 kg,足月儿68例,早产儿20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体温变化较大,表现为哭声弱、吐奶、口吐白沫、呼吸急促以及呼吸不规则等,严重的出现呼吸暂停。
1.2 护理方法 1.2.1 体温护理:当患儿体温较低且不再上升时,可使用水温为 50℃的加套热水袋放置在患儿肢体两端或腋下,并随时检查,以免烫伤,并且在3 h左右更换一次热水;也可以使用暖箱保暖。当患儿体温升高时,可实施开包散热、温水擦浴或降低环境温度等方法进行降温,但严禁使用乙醇擦拭。室温应控制在23℃左右,湿度控制在55%~60%之间[2]。 1.2.2 呼吸道通畅:每天对患儿实施雾化吸入,每次20分钟左右,可在雾化液中加入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及抗生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对消炎、止咳化痰及湿润气道等有显著效果,并且可有效的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治疗作用明显并利于痰液的吸出;以重力作用为原理,通过改变体位促进肺部分泌物由小支气管流向大支气管的目的,如果分泌物较多时刻依据病情为患儿翻身,每3小时左右实施1次,这样可以防止肺萎缩及肺不张,从而确保了支气管排痰的畅通性。 1.2.3 吸痰:肺炎发生时,呼吸道的分泌物随之而增多,由于新生儿反应低下,不会咯痰,因此需要及时的吸痰以确保呼吸道的顺畅性,避免窒息的发生,可采取口对口或大注射器吸痰,同时应注意采用轻柔的动作,避免过分刺激。 1.2.4 吸氧:如果患儿出现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者嘴唇青紫时,应立刻给予吸氧。对于烦躁不安或者鼻腔分泌物过多者可采取面罩吸氧,送氧量在2 L/min左右,随时监测氧浓度,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造成氧中毒。 1.2.5 建立静脉通道:一般患儿入院时病情都比较严重,为了保证药物及营养的及时供给,通常状况下医护人员都会采取静脉输注的方法。这时要注意的是必须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由于头皮的静脉较表浅,穿刺、固定及观察都非常容易,因此临床上多采取头皮静脉输液。以治疗方案为依据进行有次序的输液,输液速度一定要慢,每小时每千克控制在3~5 ml之间,否则容易造成肺炎患儿循环血量突然扩大,而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1.2.6 基础护理:每天定时使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拭患儿口腔,至少在2次以上,再用温水洗净。对于脐带未完全脱落的患儿要注意对脐部有无渗出情况进行观察,以预防口腔、脐部及皮肤炎性反应的发生;在对患儿检查及治疗时应以集中进行为原则,对每天的出入量做好记录,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吃奶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2 结果
所有88例患儿中经过治疗护理,有1例出现死亡,治愈率为 98.86%。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应从母亲妊娠期间就做好预防,做好孕期保健,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性,更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待孩子出生后,更应给孩子一个洁净舒适的生活空间,孩子所接触的物品,包括被子、尿布等需保持柔软干净,喂奶用的用具必须消毒处理,父母在和孩子接触时必须洗手。需要强调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成人一定要避免与新生儿接触,如果母亲上呼吸道感染一定要带好口罩再进行喂奶[3]。新生儿是处于弱势的群体,在发生感染性肺炎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由本文分析可见,做好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治愈率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 杨国语,陈青芹,毛慧娟,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80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4(1):50.
[2] 钟 媛,俞丽华,戴耀华.两种抗生素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肠道微生态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28(1):70.
[3] 蒋 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2,16(1):81.
[收稿日期:2014-03-22 编校: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