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安全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探析
发表时间:2014-07-29 浏览次数:831次
安全管理主要以实现安全为目的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决策以及控制等活动。护理安全指的是为避免出现意外事件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进而有效减少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操作和行为,降低医疗纠纷率,进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1]。笔者对手术室患者采用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手术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尾号将其分为A组与 B组,每组50例。A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8~81岁,平均(53.4±4.9)岁。25例普通外科手术,7例骨科手术,10例胸科手术,8例其他手术。B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9~82岁,平均(53.5±5.1)岁。26例普通外科手术,5例骨科手术,12例胸科手术,7例其他手术。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学历以及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B组手术室患者采用常规护理。A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进行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以下管理措施。 1.2.1 环境管理: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而来减少手术室中设备产生的噪音,如应用X射线时,使用铅屏当做保护屏风,旨在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射线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如护理人员被锐器刺伤,则充分做好消毒、清洗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严格在无菌环境下操作,有效预防感染。另外,合理排班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人性化管理,旨在能够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向上、轻松的情绪[2]。 1.2.2 加强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工作之前,医院与其签订好合同,明确权责;另外,优化各项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并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旨在能够留下优秀护理人员;此外,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对以往手术室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采取目的性、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监督,严格护理操作规程。 1.2.3 培养护理人员责任心:要求护理人员将患者接入手术间后,对患者的姓名、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认真核对;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以及医生嘱咐,确定其用药,如患者需要输血,则要和血库、手术医师以及麻醉进行核对,保证准确无误后签名输入,并记录书写抢救记录。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手术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控评分、护理纠错率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质控评分情况对比:A组患者的护理质控评分为(99.2±1.2)分,B组患者的护理质控评分为(90.1±2.3)分, A组患者的护理质控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率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对比:A组患者的护理纠纷率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详见表1。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率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对比3 讨论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为有效降低医疗纠纷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需要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把握,采取安全管理措施,通过加强环境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培养护理人员责任心等措施。在本组研究中,B组手术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A组手术室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安全管理,A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控评分显著高于B组(P <0.05);A组患者的护理纠纷率显著以及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控评分,降低护理纠纷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周杰仪,李见玲,张慧敏.手术室护理中安全管理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学工程,2013,12(25):242.
[2] 凌 云.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2013,26(15):241.
[收稿日期:2014-03-13 编校:苏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