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护理学》

急诊输液中预防性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9  浏览次数:827次

现阶段,随着民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急诊护理质量成为民众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模式或方案减少急诊输液护理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减少护理纠纷对于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而言成为必然。选择500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预防性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500例急诊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280例,女220例,年龄3~75岁,平均(48.5±10.4)岁。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5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50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急诊输液使用药品大体一致,对照组患者输液过程中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具体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1.2.1 输液前护理:于输液室书架上为患者及其家属准备各种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预防或保健宣传手册,以方便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帮助患者清点药品,并告知患者当日或长期的输液安排,将剩余的药品当场点清,并指导患者妥善保管;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品的作用、注意事项,叮嘱患者不可随便变换位置,更不可自行中断输液[1]。 1.2.2 输液中护理:静脉穿刺时要告知患者操作细节,在保证态度良好、技术娴熟的情况下采用快速、直接的穿刺方法给予静脉穿刺,尽量减轻患者不适感,针对配合度较差的患儿要采取鼓励式方法引导患儿勇敢,提升患儿的配合度[2]。穿刺成功后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并强化患者危险识别意识;还要向患者讲解用药过程中的饮食要点,如注意不要饮酒等。 1.2.3 输液后护理:输液结束后要指导患者正确按压棉签止血,告知患者下次输液时间及输液作用,着重向患者讲解日常饮食、活动注意事项,强化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患者出门时护理人员要微笑告别。

1.3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安全意识行为、输液后心理状况、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患者安全意识行为观察主要由护理人员负责观察,着重观察患者自觉核对药物、输液异常发生紧急处理等;心理状况评估采用SCL-90评量表评量患者焦虑状况及人际关系敏感度等;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量:满分100分,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巡视落实、炎性规范、护理质量五项各20分。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安全意识行为状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安全意识管理及行为依从性及落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输液后心理状况评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输液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急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包括护患关系不到位、输液反应及穿刺技术问题等,做好危险因素预防工作,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少护患纠纷,提升输液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组250例急诊输液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后患者主动参与性明显提升,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预防性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本文研究组基于急诊输液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着重从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分别展开全面的护理,该护理模式应用过程中充分调动患者的自觉参与性,着重强化了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及安全保护观念,这为整个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预防性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充分给予患者关照,完全营造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氛围,在改善护患关系的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等负性情绪,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顾幼丽,杨 晴.循证护理在提高急诊输液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 [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16(11):95.

[2] 许 浪.急诊输液患儿采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3,34(5):172.

[收稿日期:2014-04-24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