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4-01-20  浏览次数:574次

近年来,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但在不同患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卡托普利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92例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2~83岁,平均(65.8±1.3)岁;病程1~14年,平均(3.7±0.4)年。治疗组男27例,女19 例;年龄43~85岁,平均(65.6±1.2)岁;病程1~13年,平均(3.9±0.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对照组治疗方式: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醇酯、强心剂、利尿剂实施常规治疗。②治疗组治疗方式: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卡托普利,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4 mg/kg,1次/d,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计划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将两组研究对象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效果、心力衰竭症状控制时间、临床治疗总时间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显效:治疗后心脏功能恢复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心脏功能恢复1级以上,但没有达到2级;无效:治疗后心脏功能没有改善,或病情进一步恶化[1]。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s x ±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效果:对照组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治疗后有13例患者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达到显效治疗效果,有19例患者治疗有效,有14例患者治疗无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为69.6%;治疗组经卡托普利治疗后有17 例患者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达到显效治疗效果,有24例患者治疗有效,有5例患者治疗无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有效率89.2%。两组患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控制效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心力衰竭症状控制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对照组患者经(16.47±3.02)d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共计接受治疗(19.25±1.98)d;治疗组患者经(10.42±2.85)d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共计接受治疗(13.56±3.16)d。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控制时间和临床治疗总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采用卡托普利对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实施治疗主要可以发挥以下作用:①对心肌细胞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作用,对心脏适应慢性负荷过重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使能量耗竭的心脏功能迅速恢复。②血流动力学效应,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该药物治疗后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但并不会使心率增加,降低前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减少,使冠脉循环及供氧得到显著改善。③对循环中及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活性具有阻滞作用。 ④可以发挥明显的抗氧自由基防脂质过氧化作用[2]。

4 参考文献

[1] 蔡 辉,胡婉英,董耀荣,等.卡托普利逆转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肥厚机制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27(13):132.

[2] 武育蓉,陈树宝.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剂量问题[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24(15):322.

[收稿日期:2013-07-16 编校:徐强]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