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心血管病学》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效果探究

发表时间:2014-01-17  浏览次数:620次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病症,尤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可使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人增高4~5倍[1-2]。回顾性分析 2009年1月~2012年12月141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41例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男72例,女69例,年龄 41~78岁,平均(54.6±4.1)岁。患者均被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72例与对照组6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房颤的分类:采用3P分类法对病患的房颤进行分类,<7 d (>24 h)的为阵发性房颤;>7 d的为持续性房颤;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的为永久性房颤。所有的房颤患者可依据心电图和高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确诊。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抗心律失常治疗,胺碘酮的服用方法为:第1周600 mg/d,第2周减至400 mg/d,第3周减至200 mg/d,持续至试验结束或房颤复发观察组患者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除每天继续应用胺碘酮外,每天持续应用厄贝沙坦 75~150 mg控制血压。对照组患者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每天维持应用胺碘酮,并持续应用倍他乐克12.5~25 mg,2次/d, 控制两组的血压水平均为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3 kPa),舒张压<90 mm Hg。若血压控制不理想,酌情加用利尿剂[3]。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x ± s )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比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试验组在治疗后血压下降水平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血压下降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房颤复发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有 14例(19.44%)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8.1%,对照组有26例(37.68%)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3.9%,试验组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房颤复发率、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压血合并房颤效果优于胺碘酮合用受体阻滞剂。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产生左心房扩大的情况,从而导致心房电生理状况改变,最终导致了心房颤动的发生[4]。由于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和资料的欠缺,笔者对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原因和影响机理并不十分明确。房颤是心房扩大的继发表现,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本次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患者临床治疗的分析显示,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左房结构和功能明显改善,同时房颤发生次数显著减少,效果优于胺碘酮合用受体阻滞剂,目前已经成为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主要方法,对我国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 参考文献

[1] 高大中,王春彬.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8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0):989.

[2] 肖雪云,谭锦平,苏小杰.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2):34.

[3] 李蓉梅,自占春,奚文杰,等.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10.

[4] 徐 娟.57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5):75.

[收稿日期:2013-05-10 编校:苏建东]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