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对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4-03-14 浏览次数:602次
我院一直以来要求护士加强对手术切口感染源的控制,将预防和护理相结合,以控制感染的发生。实施相关对策后,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降低了感染率,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了病床的周转率,增加了医院的社会效应。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0例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男150例,女70例,年龄15~65岁,均为普通外科手术,其中Ⅰ类手术100例,Ⅱ类手术70例,Ⅲ类手术5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容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给予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度:患者的生理、心理都会影响手术的耐受度[1],如不良心理会增加应激反应,影响患者各系统的正常运转;合并症未有效纠正可增加手术风险,降低患者的抵抗力;年龄偏大和幼儿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低,抵抗病菌感染力也低,以上因素均会影响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因此护士必须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状况。术前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信息,详细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减少应激源。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指导患者食用营养丰富的食品,提高免疫力。对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及时给予纠正,并监测其效果,促使其达到手术要求,从而增加手术耐受度。
1.2.2做好消毒工作:手术室的细菌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方面之一,比如人员流动过多,空气、地面和物表消毒不彻底等均会增加手术室的细菌量,从而导致切口感染。因此护士要认真、细致地对手术室空气进行消毒,不放过任何死角。地面和物体表面使用氯消毒液擦拭,并测量各部分细菌的含量。对于超标的要重新进行消毒,直至将细菌数量控制在规定范围。控制手术室人员流动,减少细菌的带入,尽量让医务人员走洁净走廊处的感应门。进入手术室后叮嘱其他医务人员尽量少走动、少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领取无菌物品时应仔细检查其包装是否完整,是否过期,一旦发现物品包装变潮湿、包扎松散、消毒日期模糊不清等应视为有菌,及时进行更换。在拿取无菌物品时应握紧包装,防治滑落污染内容物,用高压灭菌过的夹钳取出,同时注意定时对夹钳进行消毒,确保其无菌。对于无菌溶液瓶,打开前应对瓶口进行消毒,容物一次性用完。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叮嘱其严格规范洗手、关门、更衣等,在其达到无菌状态后方可接触其他无菌物品,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在术前应准备充足的无菌手套,在术中密切关注其他医务人员有无手套破损的情况,若有及时告知并给予更换。对于手术部位,先用乙醇进行皮肤脱脂,再行碘伏消毒,然后盖上消毒巾,最后贴皮肤保护膜。
1.2.3术中积极配合: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空气中过久极容易发生感染,同时切口供血也会受到影响[2]。因此要密切配合医生,及时有效传递器械,缩短手术时间。对于术中的渗液、血液及时给予清理,以免污染伤口。手术完成后用双氧水或NaCl溶液冲洗切口,减少残留细菌,再进行缝合。同时协助清点手术器械,并按规定进行分类消毒和移交,确保其下次使用的安全性。
1.3效果评价:伤口愈合效果分为甲级:愈合良好,未有渗液和红肿;乙级:愈合出肉眼可见轻微的红肿,但为化脓;丙级:切口有明显的红肿、化脓现象。切口感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2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感染率、住院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小结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9.65%~17.65%,尤以普外科常见[3]。此类感染多由手术室各种因素引起,比如操作不当、器械消毒不彻底、手术室环境不良、患者手术耐受度不佳等所致,因此手术室的护理尤为关键。作为护理人员,要具备预防感染的意识,在手术室护理中做好每个细节,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4参考文献
[1]赵桂芳.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73.
[2]郭红霞.手术切口感染的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6,5(12):945.
[3]魏岚.骨科无菌手术感染的预防性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10,5(8):55.